第518章 莫道权臣势力大,公道自在民心处(第2页)
“你用自己的秤,称称这袋粮食。” 谢渊指着陈忠刚称好的麻袋。小贩放下担子,麻利地挂上麻袋,移动秤砣,待秤杆平正时,他盯着秤星道:“回大人,这袋粮八斤半,不多不少。”
粮仓内瞬间一片哗然,几个跟着进来的灾民探头张望,脸上满是震惊。胡宗宪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厉声喝道:“胡说!官秤明明称的是十斤,定是你的秤不准!”
谢渊没理会他,拿起那枚黄铜秤砣递给小贩:“再称称这个。” 小贩将秤砣挂上秤钩,仔细挪动秤绳,片刻后道:“大人请看,这秤砣标着十斤,实际只有九斤五两,差了五两呢!”
“原来如此。” 谢渊将秤砣重重砸在地上,黄铜与青石板相撞发出 “哐当” 巨响,震得陈忠一哆嗦。“每秤少称五两,十斤便短少五斤,百斤短五十斤!朝廷拨的十万石赈灾粮,就被你们用这杆假秤‘称’没了两万五千石!” 他指着粮囤里的干草,“再加上这些虚囤充数,亏空怕是不止这些吧!”
陈忠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老泪顺着皱纹往下淌,磕得额头青肿:“大人饶命!小的是被逼的啊!王布政使三年前就改了秤砣,还说谁敢对外说半个字,就卸了谁的胳膊、沉了谁的黄河!小的一家老小都在西安,实在不敢违抗啊!”
胡宗宪强作镇定地摆手:“谢大人,这不过是陈忠一人之言,或许是他私自动了手脚,不能一概而论。”
谢渊却转身对围观的灾民朗声道:“父老乡亲们!你们领到的粮食是不是都短斤少两?是不是总说‘仓耗太多’?今日咱们就用这杆民间的良心秤,把粮仓的粮食重新称一遍,看看究竟有多少粮食被贪墨了!”
灾民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有人抹着眼泪喊道:“谢大人为民做主啊!” 数十个灾民涌进粮仓,有的搬麻袋,有的扶秤杆,连几个白发老人都颤巍巍地帮忙记数。寒风从粮仓大门灌进来,卷起地上的谷糠,却吹不散人群中的热望。
连续三天,粮仓里都挤满了查粮的百姓。谢渊带着玄夜卫校尉和灾民,用那杆民间老秤逐一称量每个粮囤的粮食。随着一袋袋短少的粮食被搬到空地上,亏空的粟米堆成了小山,金黄的米粒在阳光下闪着光,却看得人心头发沉 —— 细数下来,亏空竟达三万石之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忠看着堆积如山的亏空粮食,终于彻底松了口,哽咽着道出实情:“这些年,王布政使每年都借着‘仓耗’的名义克扣粮食。一部分送给魏大人的门生,打点关系;一部分卖给盐商张茂德,换成银子;剩下的就和胡巡抚分了…… 小的们每月能多领两斗米,哪敢说半个不字?”
“魏大人?哪个魏大人?” 谢渊追问,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沉重。陈忠抬起布满泪痕的脸,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落叶:“就是吏部尚书魏庸大人…… 王布政使是他的门生,每年秋收后,都要亲自押五千石粮食送往京师魏府,说是‘孝敬’……”
谢渊的心猛地往下一坠,果然牵扯到了魏庸。他让人取来历年的 “仓耗” 账册,用识墨石在 “损耗比例” 一栏轻轻擦拭,青黑色的硫黄墨痕迹渐渐褪去,露出下面一行小字:“原定损耗百分之一”,而被篡改后的记录,赫然写着 “损耗百分之三十”。墨迹层层叠叠,记录着数不清的贪墨痕迹。他将假秤、虚囤的证据、陈忠的供词、篡改的账册一一封存,目光望向京师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 哪怕前路有千难万险,这亏空的粮食,这百姓的冤屈,他必须讨回来。
当晚,胡宗宪悄悄来到驿馆,捧着一个锦盒:“谢大人,这是一点心意。魏大人是三朝元老,门生遍布天下,您何必跟他过不去?不如就此收手,就说‘仓耗过多’,下官保证补上亏空,如何?” 谢渊打开锦盒,里面是满满一盒金银珠宝,他冷笑一声:“胡巡抚觉得,百姓的性命,能用这些脏钱弥补吗?” 他将锦盒推回去,“你还是想想怎么向陛下交代吧!”
回到京师,谢渊将证据整理成册,在朝堂上弹劾魏庸、胡宗宪、王敬等人贪墨赈灾粮。魏庸果然老奸巨猾,矢口否认:“谢大人血口喷人!王某是朝廷命官,怎会做此等事?定是你屈打成招!” 他的门生故吏纷纷附和,朝堂上一时争论不休。
谢渊却不慌不忙,让人抬上那杆假秤和民间的良心秤:“陛下,这杆假秤每秤少称五斤,三年来克扣粮食三万石,账册上的硫黄墨痕迹、老仓吏的证词、百姓的控诉,桩桩件件都能对证!” 他又呈上魏庸门生接受贿赂的账目,“这些账目虽未直接写魏大人的名字,但每一笔都流向了他的府邸!”
萧桓看着假秤上的刻字,又看看账册上的墨痕,怒不可遏:“魏庸!你身为三朝元老,竟敢纵容门生贪墨赈灾粮,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他当庭下旨:“将魏庸、胡宗宪、王敬革职查办,追回全部亏空粮食,发往陕西赈灾!西安府粮仓的官秤,全部更换为民间的良心秤,由都察院定期核验!”
谢渊让人将那杆假秤劈碎,又从民间找来一杆最准的良心秤,亲自在秤砣上刻上 “都察院监” 四个字。他将新秤送到西安府粮仓,对新任的仓吏道:“这秤不仅要称粮食,更要称人心、称公道,若再有人敢动手脚,定斩不饶!”
陕西的灾民们领到足额的粮食后,自发来到粮仓,对着新秤磕头跪拜。他们说:“这秤是谢大人带来的良心秤,称的是粮食,暖的是人心!” 萧桓听说后,对谢渊道:“卿可知百姓为何拜秤?” 谢渊道:“因为这秤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知道公道还在。” 萧桓颔首:“是啊,清廉不是嘴上说说,是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公道,这才是真正的为官之道。”
不久后,西安府粮仓的新秤旁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着谢渊的话:“官秤准不准,百姓心里有数;人心正不正,国法自有称量。” 每当粮食发放时,百姓们都会先看看那杆良心秤,仿佛看到了谢渊铁面无私的身影,也看到了大吴王朝的希望。
片尾
德佑二十六年春正月,陕西粮仓亏空案审结,吏部尚书魏庸因纵容门生贪墨,被革职返乡;陕西巡抚胡宗宪、布政使王敬被判流放三千里;追回的三万石粮食全部发往陕西赈灾。帝命都察院重新规范全国粮仓官秤,凡秤砣必烙印 “都察院监” 字样,每半年核验一次,以防作弊。谢渊因查案有功,获赐 “忠勤正直” 银章,他却将银章捐给了陕西的义仓,道:“功在百姓,不在银章。” 陕西百姓为谢渊立 “良心碑”,碑上拓刻着那杆良心秤的图样,寓意 “公道自在秤上”。
德佑帝萧桓在《御批》中写道:“谢卿查陕西粮仓案,以一杆良心秤揭贪腐,以百姓心为心,实乃百官之楷模。朕悟之:所谓清廉,非独守己身,更要让公道可见可感;所谓铁面,非独惩恶吏,更要让百姓信法服法。此皆谢卿之功也。”
卷尾
《大吴史?谢渊传》载:“渊巡陕西,察粮仓官秤作弊,每秤短少五斤,亏空粮食三万石。遂寻民间良心秤当众重称,贪腐乃现,牵连三朝元老魏庸。渊不为所惧,力劾其罪,终使涉案者伏法。陕西百姓感其恩,立良心碑以记之。” 后世论者谓:“谢渊之一杆秤,不仅秤出了粮食亏空,更秤出了官场清浊、民心向背。大吴之仓场自此清明,百姓之信任自此坚牢,皆自谢卿之良心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