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327章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第2页)

德佑帝的手指在龙案上急促地敲击着,神色凝重:“谢卿所言,可有真凭实据?”

“有!” 谢渊毫不犹豫地从怀中取出密信,信纸边缘还留着河水浸泡的痕迹,“这是河道总督与晋王的往来书信,白纸黑字写着‘借河患牟利,事后分赃’!” 陈显文看着密信,蟒袍不自觉地微微颤抖,手中的笏板 “当啷” 一声掉落在地。

深夜,谢府被重重黑影包围,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夫人脸色苍白,颤抖着递来一封信。信纸上,用朱砂画着滴血的铁犀图案,旁边放着幼子的平安锁,透着一股阴森的威胁意味。

“老爷,他们……” 夫人的声音哽咽,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充满了恐惧与担忧。

谢渊心疼地将妻儿紧紧搂入怀中,感受到夫人后背的冷汗早已浸透了绸缎。他轻声安慰道:“明日一早,你就带孩子去武当山。” 他温柔地轻抚夫人鬓角的白发,“记得把书房暗格里的《河防要览》带上。”

与此同时,说客们接二连三地来到谢府。某位侍郎满脸堆笑,提着装满金条的檀木匣:“谢大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话还没说完,就被谢渊愤怒地掷出的砚台砸中额头。

谢渊站在阶前,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眼神坚定地说道:“告诉晋王,我的乌纱帽,要用百姓的安宁来换!”

铸铁坊内,老周蹲在铁犀模前,盯着即将合模的犀足,眉头紧紧皱起,满脸忧虑:“大人,这犀足要是按平常那样铸造,日后怕是难以辨别真伪。”

谢渊盯着熊熊燃烧的熔炉,火光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眼神愈发坚定:“在足底刻上‘永镇奸佞’四字,将它深埋堤基,让那些奸佞之徒永无翻身之日!”

老周重重地点了点头,抄起刻刀便开始工作。火星四溅中,“永镇奸佞” 四个小字逐渐成型。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当年李冰修都江堰,在石人身上刻下‘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咱这铁犀,也要让后人知道,到底是谁在祸乱河防!”

合模时,谢渊亲自将《治河奏疏》副本放入犀腹。当滚烫的铁水注入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黄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立春当日,黄河岸边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观礼的百姓。谢渊身着素服,手持祭文,声音庄重:“维德佑十三年,某敢昭告于河伯:今铸铁犀,以镇河妖;以金生水,水得金而止……”

随着号子声响起,众人齐心协力,万斤铁犀缓缓沉入决口处。就在铁犀即将没入水面的关键时刻,镇刑司的人马突然出现。张明德骑着高头大马,手中挥舞着矫诏,大声喊道:“谢渊私铸铁器,意图谋反,即刻拿下!”

谢渊站在堤岸上,望着渐渐下沉的铁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张明德,你晚了!” 他转身面向百姓,高声喊道,“此铁犀腹内藏着治河奏疏,还有晋王舞弊的证据!等春汛过后,真相自会大白于天下!”

混乱中,老周突然怒目圆睁,冲向张明德,手中的刻刀直刺对方咽喉,怒吼道:“还我河工性命!” 然而,他很快就被缇骑围住,当场斩杀。但他那充满愤怒与不甘的模样,永远地定格在了百姓心中。

玄夜卫经过半月的秘密侦查,终于在晋王庄园的地窖里,搜出了大量私铸兵器和往来账册。当关键证人 —— 河道总督的师爷被带到谢渊面前时,他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却仍死死攥着一卷血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人…… 这是他们分赃的记录……” 老人艰难地咳出一口血,染红了衣襟,“晋王拿六成,陈显文三成,还有镇刑司……” 话未说完,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谢渊展开文书,上面详细记录着从偷工减料到决堤牟利的全过程。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官商勾结的黑暗内幕。

三日后的早朝,谢渊将所有证据铺满丹墀。德佑帝看着那些带血的账册、伪造的文书,龙颜大怒,拍案而起:“着刑部、镇刑司、玄夜卫三司会审,涉案官员,一个都不许放过!”

舞弊案终于尘埃落定,但谢渊深知,河防之事刻不容缓,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在工部衙门,六部官员围绕着河防新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谢大人,铸铁犀耗费巨大,如此下去,如何能长久维持?” 某位御史皱着眉头,满脸担忧。

谢渊不慌不忙地铺开《大吴河防图》,手指沿着黄河沿线划过:“铸铁犀并非迷信之举,实则是为了固堤。” 他举起铁犀残片,认真解释道,“此铁含硫量高,虽然容易生锈,但质地坚硬,嵌入堤基,可保百年无忧。”

“那百姓参与修堤一事又该如何安排……”

“就按照宋制‘以工代赈’!” 谢渊语气坚定,铿锵有力,“让百姓出力修堤,朝廷提供粮食作为报酬,这样既能修缮堤坝,又能赈济灾民,一举两得!”

经过一个多月的商议和修改,《河防十二律》初稿终于完成。从物料的严格监管到工程的规范验收,每一条款都直指河防多年来的积弊。

黄河在铁犀的 “守护” 下,再未发生决堤之灾。岸边的铁犀在阳光下闪烁着古朴的光芒,足底 “永镇奸佞” 四个字虽已锈迹斑斑,却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谢渊站在新修的坚固堤坝上,看着往来如织的漕船,听着百姓们幸福的欢声笑语,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这时,李正匆匆赶来,手中拿着八百里加急奏折,兴奋地说道:“大人,陛下收到七十二州府的奏折,纷纷恳请将《河防十二律》定为永制!”

谢渊轻轻抚摸着铁犀粗糙的脊背,感慨万千:“去回禀陛下,只要黄河水还在流淌,这铁犀就会一直守着堤坝,这河防律例,也会一直护佑着百姓。” 夕阳西下,余晖为铁犀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它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永远守护着大吴的安宁与繁荣。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铸铁犀镇河,可知治河之难,难在人心;除弊之艰,艰在权贵。其以古法为引,铸铁犀以固堤;以奏疏为刃,剖奸佞之黑幕。十二律例,字字关情;万斤铁犀,念念在民。

谢公之智,在于古为今用,因地制宜;谢公之勇,在于不畏强权,九死无悔。此役也,非独铸一铁犀,更立河防之新规;非独破一桩贪案,更树吏治之典范。然河防之路,道阻且长;清明之治,需代代守望。谢公之精神,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谢公之德政,似铁犀之躯,亘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