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第2页)
谢渊将妻儿紧紧搂入怀中,感受到夫人后背的冷汗浸透了绸缎,心中一阵心疼。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语气坚定地说:“明日一早,你带孩子去杭州外祖家。” 他轻抚夫人鬓角的白发,温柔地叮嘱道,“记得把书房暗格里的《盐法疏议》带上。”
与此同时,说客们纷至沓来。某位侍郎提着装满金条的檀木匣,满脸堆笑地走进谢府:“谢大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话未说完,便被谢渊愤怒地掷出的砚台砸中额头,鲜血顿时流了下来。
“告诉陈显文,” 谢渊站在阶前,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身影显得格外高大坚定,“我的官帽,要用百姓的安康来换!”
玄夜卫的密探经过多日侦查,终于在盐商宅邸的地窖里,搜出了大量伪造的盐引和账本。当关键证人 —— 盐商的账房先生被带到谢渊面前时,他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身上布满伤痕,气息微弱。
“大人... 这是他们分赃的记录...” 老人艰难地咳出一口血,染红了衣襟,“陈显文拿四成,周弘文三成,还有镇刑司...” 话未说完,便气绝身亡。
谢渊展开文书,上面详细记录着从决堤策划到盐引倒卖的全过程。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利刃,剖开了官商勾结的黑幕。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悲痛,为那些因这些贪官污吏而受苦受难的百姓感到痛心。
三日后的早朝,谢渊将所有证据铺满丹墀。德佑帝看着那些带血的账本、伪造的文书,龙颜大怒,拍案而起:“着刑部、镇刑司、玄夜卫三司会审,涉案官员,一个都不许放过!”
舞弊案虽破,但谢渊深知,盐政不改革,隐患仍在。他召集六部官员、盐商代表、漕帮头目,在工部衙门商议新的盐政条例。
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而压抑。“谢大人,这‘官督商销’之法,怕是断了我等生路!” 一位盐商代表拍案而起,脸上的肥肉随着动作颤动,眼神中满是不满与威胁。
谢渊不慌不忙地铺开《大吴盐法沿革图》,手指划过元兴年间的盐引制度,语气沉稳而有力:“元兴帝时,盐引皆由官府监制,商民两便。” 他举起查获的伪造盐引,表情严肃,“如今私造泛滥,正是因监管缺失。”
“让漕帮参与押运?” 某位御史冷笑一声,眼中满是轻蔑,“一群粗鄙之人,懂什么盐政?”
漕帮老帮主拄着拐杖缓缓站起,布满老茧的手重重拍在桌上,发出 “砰” 的一声巨响:“我漕帮走南闯北,最恨的就是这些黑心盐商!去年那批私盐,害得多少百姓水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经过半月的激烈辩论,《新盐政法十二款》初稿终于完成。从盐引监制到漕运监管,每一条款都直指积弊,凝聚着众人的智慧与心血。
谢渊将十二款条例铺在书房长案,桌上摆满了各种典籍和参考资料。他手持狼毫,在宣纸上反复斟酌,每写下一个字,都仿佛在为大吴的盐政未来奠定基石。每一条款,都凝聚着无数人的血泪,承载着他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与担当。
其一官监制盐引:盐引由户部统一印制,加盖户部、工部、礼部三重官印,每一张盐引都进行详细编号并登记造册,确保可追溯;
其二漕督押运:漕帮与玄夜卫联合押运盐船,沿途每隔百里设一处查验点,共设十三处,严格检查盐船货物;
其三定价公示:盐价由三司(户部、工部、都察院)共同核定,每月初一在各州县显眼处张榜公布,接受百姓监督;
其四连坐追责:私造盐引者,不仅本人全家充军,其保人也将一同治罪,以儆效尤;
其五商税透明:盐商纳税需开具三联凭证,分别由盐商、官府、百姓留存,百姓可随时到官府查验;
其六灾年调控:遇灾年,官府以平价售盐,亏损部分由预备仓的储备资金进行补贴;
其七耆老监督:各盐场挑选三名德高望重的耆老,参与收盐、验质等关键环节,赋予他们监督权力;
其八漕船编号:所有盐船都要登记造册,船体醒目位置烙印独特编号,便于识别和管理;
其九密报重赏:鼓励百姓举报私盐,一经查实,按缴获私盐价值的三成给予举报人奖赏;
其十定期稽查:盐运使每季度对盐场、漕运进行巡查,巡查结果详细上报朝廷;
其十一追责终身:盐政官员即使退休致仕后,若被查出在职期间有违法乱纪行为,仍可追究其责任;
其十二刻石为证:新盐政法刻石立碑,立于各盐场、漕运码头等重要场所,永为遵循 。
德佑十三年秋,第一块《新盐政法十二款》石碑在扬州盐场落成。石碑高大雄伟,庄严肃穆。谢渊亲自将朱砂填入碑文字迹,红色如血,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苦难与艰辛,也象征着新制度的诞生。
“大人,碑阴刻什么?” 石匠恭敬地问道。
谢渊望着远处运盐的漕船,眼神坚定而深邃,沉声道:“把陈显文、周弘文等人的罪行刻上去,还有那些因私盐受害的百姓名字。”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让后世知道,犯我盐政者,虽远必诛!”
新规推行初期,阻力重重。一些盐商妄图通过行贿来逃避新规的约束,却被谢渊坚决抵制。他命人将行贿的黄金熔成 “贪” 字,高悬于城门之上,以警示众人。在谢渊的铁腕手段下,渐渐地,私盐绝迹,漕运畅通,百姓终于能吃上平价盐,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片尾
数年后,大吴盐政清明,漕运繁荣。各地盐场、码头前的石碑上,十二款条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石碑不仅是制度的象征,更是谢渊功绩的见证。
谢渊站在济宁漕运码头,看着满载盐引的船只扬帆起航,听着纤夫们有力的号子声,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曾经的漕运梗阻、盐政混乱已成为过去,如今的大吴,盐运畅通,百姓安居乐业。
李正匆匆赶来,手中拿着八百里加急奏折,脸上洋溢着喜悦:“大人,陛下收到五十州府奏折,恳请将新盐政法定为永制!”
谢渊抚摸着石碑上的文字,指尖划过 “官督商销”“耆老监督” 等字眼,感慨万千:“去回禀陛下,只要大吴还有百姓,这十二款,便要刻在每一座盐场,刻在每一个官员的心里。” 夕阳西下,余晖为石碑镀上金边,那些文字,仿佛永远守护着天下的盐运畅通、百姓安康,也将谢渊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追查决堤真相,可知利欲熏心者,敢毁国之命脉;忠君爱民者,愿剖赤子之心。其以密信为刃,剖开官商勾结之黑幕;以盐法为盾,守护漕运民生之根基。十二款新规,字字泣血;半载追查,步步惊心。
谢公之智,在于见微知着,抽丝剥茧;谢公之勇,在于不畏强权,九死无悔。此役也,非独破一桩惊天大案,更开盐政漕运之新章。然政通人和,道阻且长;国泰民安,需代代守望。谢公之精神,如运河之水,川流不息;谢公之德政,似泰山之巅,亘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