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一纸章程开富路,千钧重担压身腰(第2页)
陈留预备仓内,霉味混着刺鼻的酒香扑面而来。仓正孙德海搂着米商,醉醺醺地缩在墙角,见玄夜卫破门而入,酒壶 “当啷” 坠地,酒水洒了一地。孙德海吓得脸色惨白,说话结结巴巴:“谢大人这是何意?下官正在... 正在...”
“正在克扣赈粮!” 谢渊怒不可遏,一把将流民状纸拍在满是酒渍的账册上,“按章程每日三升,你却只发两升半,多出来的粮食去哪了?今天你必须给我交代清楚!”
李正带人在仓内仔细搜查,不一会儿,便从暗格里搜出两本账册,他红着眼睛禀道:“大人,明账按三升记录,暗账却是两升半!还有这些密信...” 谢渊展开信纸,见 “陈公子吩咐,每石扣五斗” 的字迹与陈显文侄儿商铺的笔迹如出一辙,心中已然明了。孙德海 “扑通” 跪地,磕头如捣蒜:“大人饶命!是陈尚书侄儿... 他说只要我照做,少不了我的好处...”
“押回京城!” 谢渊甩袖欲走,忽听院外喊杀声起。箭雨破空而来,他眼疾手快,拽着李正滚进粮仓角落。耳边尽是衙役的惨叫和箭矢破空的呼啸声,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待援军赶到,押送孙德海的队伍已全军覆没,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身旁只留半截染血的 “陈” 字腰牌,无声地诉说着这场阴谋的残酷。
文华殿内气氛凝滞如铁,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谢渊捧着残损的文书与染血腰牌,额头抵地,声音中带着悲愤与坚定:“陛下,陈留县克扣赈粮案,幕后主使正是户部尚书陈显文侄儿!铁证如山,望陛下明察!”
陈显文却突然伏地痛哭,袍服下摆拖在金砖上,演技十足:“陛下明察!这定是谢渊栽赃陷害,老臣对朝廷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啊...”
“忠心?” 谢渊猛地抬头,眼中血丝密布,连日来的奔波与愤怒几乎将他点燃,“陈尚书可知,因你侄儿克扣赈粮,陈留县三百流民活活饿死!他们中有的是家中顶梁柱,有的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就因为你们的贪婪,枉送了性命!” 他抖开密信,声音因愤怒而颤抖,“这信中‘三成归京中,两成入州府’,写得清清楚楚!还有这骑缝章,” 他将两份文书拼合,银丝暗纹错位之处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紫泥印里的银丝本该严丝合缝,可这些文书明显是伪造篡改的!陈显文,你还有何话可说!”
德佑帝听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龙袍扫落案上奏折。“陈显文!身为六部之首,竟敢贪墨赈粮,其心可诛!着即革职下狱,抄没家产!谢渊,朕命你彻查所有涉事官员,一个都不许放过!务必还百姓一个公道,还朝廷一个清明!”
陈显文案虽结,但各地阻力却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南阳知府上报称 “本地无流民可募”,可暗中却将预备仓粮食高价倒卖,中饱私囊;彰德府送来的账册全是 “阴阳账”,真账早被付之一炬,妄图销毁证据。谢渊带着玄夜卫马不停蹄,辗转千里,每到一处,便在县衙门前支起告示牌,当众宣读章程,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
“大人,这河工太累,百姓宁可讨饭也不愿干。” 某县主簿垂头丧气地说道。谢渊望向城外窝棚里的流民,他们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绝望。他沉默片刻,扯开官袍,露出内里补丁摞补丁的中衣,声音哽咽:“我这身衣裳,穿了三年未换。你们以为我推行新政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他指向远处坍塌的堤坝,“洪水再来时,你们的妻儿老小往哪逃?今日修堤,是为了明日不溺亡!为了咱们的家园,再苦再累,也得咬牙坚持!”
深夜,谢府常被投石骚扰。“砰!” 一块石头砸在门上,惊得府中众人惶恐不安。夫人攥着带血的恐吓信,声音发颤,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老爷,要不咱们... 咱们就放弃吧,我实在担心你的安危...”
“住口!” 谢渊将妻儿搂入怀中,却摸到夫人后背冷汗浸透衣衫,心中一阵心疼。但他眼神依然坚定如铁,“我谢渊若因恐吓退缩,如何对得起饿死的流民?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他轻抚幼子熟睡的面庞,柔声道:“你带着孩子暂回娘家,等河工结束,我就去接你们。相信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德佑十二年冬,寒风凛冽,却吹不散百姓心中的喜悦。随着最后一段堤坝合龙,欢呼声震天动地。二十余万流民中,近半数成为河防营卒,穿上了崭新的军装,挺直了腰杆;其余人或返乡务农,在自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或在县城谋得营生,开启了新的生活。
谢渊站在新筑的 “安澜堤” 上,望着滔滔黄河水,听着百姓欢呼 “谢青天”,眼眶不禁微微发热。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欣慰与满足。
李正疾驰而来,手中明黄诏书猎猎作响,脸上洋溢着喜悦:“大人!陛下旨意,《工粮互换章程》颁行天下,着您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 谢渊望着堤下挑着粮担返乡、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流民,缓缓接过诏书,轻轻卷起:“去把各州县执行卷宗都拿来,我要逐字核对。河防易修,人心难正。这‘以工代赈’的路,才刚刚开始,容不得半点马虎...” 他弯腰拾起块鹅卵石,奋力掷向河面,看着石子在水面上激起层层涟漪,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推行以工代赈,可知利民之策,必遭既得者阻;济世良方,常伴奸佞之谤。其以《荒政要览》为甲胄,驳群臣之谬论;制勘合文书为利剑,斩贪墨之祸根。陈显文之流,机关算尽,终难敌天道人心。
谢公之智,在于引古证今,化危为机;谢公之仁,在于心系苍生,不畏强权。此役也,非独解一时之饥馑,更创百年之良例。然民生多艰,吏治复杂,赈济之道,需代代相承。谢公之精神,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谢公之德政,似巍峨青山,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