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2页)
当夜,车队宿于平定驿站。谢渊在烛下比对两份供状,盐运使李正的血手印在黄纸上映出暗红阴影。书吏陈实捧着新炙的胡饼推门而入,袖口沾着的蜂蜡碎屑在火光下泛着微光 —— 那是晋王府蜜坊特有的鹅黄色蜡渍。
"这是晋王府专用的蜂蜡?" 谢渊突然抓起陈实的手,"你替晋王传递密信多久了?"
陈实扑通跪地,胡饼滚落炭盆:"大人明察!小的被逼无奈... 半月前晋王长史说,泰山封禅的玉册需要..."
"需要伪造 ' 德佑帝御宝 ' 蜡模?" 谢渊抽出《驿丞密信》副本,"赵德用供称,你每月初五送的不是账本," 指腹划过 "玉牒尺寸、印纽样式" 等字迹,"是泰山封禅玉册的规制图。" 他指向陈实衣领内侧的烫疤,"这道熔蜡灼伤," 声音和缓却如刀锋,"与潞安驿站熔铸假印时的伤情一致。"
窗外传来马匹喷鼻声,车辕处突然响起指甲刮擦声 —— 玄夜卫示警镇刑司暗哨已包围驿站。谢渊吹灭烛火,反手扣住陈实脉门,贴耳细语:"泰山封禅玉册此刻正在泰安府库," 指尖在对方掌心写 "玉牒" 二字,"晋王想在玉册刻辞中混入元兴帝旧号,你若供出刻模匠人,便是戴罪立功。"
十日辰初,车队行至沙河渡头。谢渊见漕运使王顺亲自守在渡口,其腰间玉牌编号与《晋王府护卫名录》的 "暗桩" 序列完全吻合。他故意踢翻一箱宗卷,露出底层的《税粮实征册》,泛黄纸页间掉落半张字条,上有 "封禅粮饷改道太原" 的密笔。
"王大人可知," 谢渊蹲身捡拾账册,指尖划过 "平阳府虚报三千石麦税" 的改笔,"墨迹比底色新三个月 —— 与泰山封禅筹备处申领的朱砂墨同一批次。"
王顺的瞳孔骤然收缩:"谢大人说笑了,这是..."
"说笑?" 谢渊突然翻开《户部则例》,"永熙朝定例,税册涂改需三方画押。" 他指向账册空白处,"此处只有布政使印," 又抽出同期《封禅粮饷清单》,"而泰山封禅的糙米征调," 指尖划过 "太原府多报两万石" 的记载,"却用了相同的布政使印 ——" 他冷笑一声,"王大人是想将灾民赋税充作封禅粮饷,再私吞差价?"
漕运船工突然集体骚动,谢渊瞥见有人往河中投火油,油花在水面蔓延的轨迹,竟与晋王府私铸假币的熔模纹路相似。他反手按住王顺要掏兵器的手,在其耳边低语:"你船上的 ' 粮食 '," 指了指鼓胀的麻袋,"实则是晋王私铸的 ' 元兴通宝 '," 又亮出《内承运库密报》,"去年冬天空船往返," 指尖划过 "载蜡模八百斤" 的记录,"是要在泰山封禅时,用假币替换祭天金册吧?"
十月十五申时,车队终于望见京城阜成门。谢渊整肃乌纱帽,见吏部尚书王翱的次子王景带着二十名考功司吏员等候在城门下,其手中《考成簿》的封皮用了只有宗藩才能使用的明黄锦缎,边角绣着半枚模糊的 "元兴" 暗纹 —— 那是泰山封禅旧制的徽记。
"谢大人劳苦," 王景笑道,"家父已在吏部备下洗尘宴,顺带商议泰山封禅的..."
"商议如何在《考成簿》中抹去晋王罪证?" 谢渊打断对方,目光落在 "纠劾得宜" 四字上,墨迹下隐约可见 "封禅失察" 的底纹,"你三月去山西," 甩出《晋王府分赃记录》,"住在晋王府别庄七日," 指了指 "收受贿银五千两" 的记载,"期间签发的三张 ' 公差符验 '," 敲了敲符验上的裂痕,"与泰安府库丢失的封禅玉册印模出自同一刻刀。"
王景的笑容凝固:"谢大人血口喷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血口喷人?" 谢渊扯开官袍内衬,露出山西百姓的联名书,三十七枚朱砂指痕按在 "恳请彻查封禅粮饷" 的末尾,"这些手印的主人," 声音提高,"是被王大人庇护的贪吏,将他们的救命粮充作封禅糙米的灾民!" 他望向城头飘扬的 "德佑" 大旗,"今日若不能将宗卷呈于陛下,我便在这阜成门前," 目光扫过围观百姓,"当众宣读晋王如何伪造封禅玉册,妄图用元兴旧号混淆天命!"
片尾
戌初刻,七十二箱宗卷暂存于都察院库房。谢渊站在午门外,望着泰山方向的夜空,封禅大典的燔柴青烟正飘向帝京。他摸了摸袖中陈实供出的封禅玉册刻模草图,边角处 "元兴帝玺" 的笔痕尚未干透 —— 这张薄纸,即将揭开晋王借封禅谋逆的真相。
镇刑司的灯笼从西华门方向飘来,谢渊知道,晋王的下一步必是趁封禅大典动手。但当他看见内官捧着德佑帝的加急手谕走来,"着谢渊速查泰山玉册" 的朱砂大字映在汉白玉上,心中的巨石终于松动。他望向远处的紫禁城,想起在山西收到的密报:晋王已派死士混入封禅乐舞生 —— 这场关乎王朝正朔的较量,终将在泰山之巅,与他的宗卷核查同时抵达高潮。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巡晋还朝,方知封禅大典非独祭天,实乃政争之镜。晋王萧泓借筹备之名,行篡逆之实,妄图以玉册刻辞混淆正朔,用漕运粮饷中饱私囊,其心可诛;吏部王翱父子借考成之权,改文书、护党羽,欲将封禅盛事变为遮羞之布,其行可鄙。然谢渊以《会典》为甲,以实证为矛,于井陉关前识破调兵诡计,在沙河渡头揪出假币阴谋,终使封禅阴谋昭然若揭。其查案之术,上合《周礼》祭统,下契《刑名要录》,每一步皆循典章,每一语皆据律法,直追古之良吏之风。夫泰山封禅,祭的是天地,守的是民心。谢公此举,护的不仅是七十二箱宗卷,更是大吴王朝的天命正朔 —— 正如泰山石敢当,虽经风雨侵蚀,终立天地之间,镇邪扶正,永不倾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