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第2页)
申时初刻,典仪房大案上摊开的《宗人府密档》泛着陈年纸页的霉味。谢渊的手指划过泛黄的纸页,十七名宗室子弟的 "协饷" 记录像十七道伤口:每月初三接收魏王府银锭的日期,正是漕船私运兵器的日子;"匠人骨殖" 的备注栏,字迹被反复涂改,却仍能辨出 "断指血税 " 等关键词。
"说是协饷,实则是要挟。" 谢渊的声音低沉如冰,指尖敲在 "襄王庶子萧昱" 的记录上,"魏王府用匠人断指、骨殖做筹码,逼这些宗室子弟参与私兵漕运。" 窗外的秋雨打落桂花,他忽然想起私矿里堆积的匠人骨殖罐,每个罐底都有类似的刮擦痕迹 —— 原来逆党连掩盖罪行的手段,都带着匠人的血泪。
话未说完,雕花门突然被撞开,宗正寺卿的随从举着火漆密封的急报闯入。谢渊望着急报上的火漆印,喉结重重滚动 —— 那焦糊味、那颜色,与玉牒签押处、漕船火漆印完全一致,逆党的黑手,早已渗透进宗人府的每一个角落。
片尾:
酉时初刻,谢渊立在典籍房窗前,看雨水顺着玉牒架滴落,在青砖上积成水洼。手中的主簿玉牌映着窗光,内侧的刻字时明时暗,让他想起七年前那个雨夜:匠人陈六的女儿跪在砖窑前,用父亲的断指在湿砖上写 "冤" 字,字迹被雨水冲淡,却深深刻进他的心里。
"大人,验墨报告说," 千户呈上竹简,"玉牒改期用的墨,含有砖窑矿粉。" 谢渊接过报告,矿粉粗糙的触感让他想起匠人布满老茧的手。原来连篡改玉牒的墨汁,都是用匠人开凿的矿石研磨而成,逆党的每一步阴谋,都踩在匠人骨血之上。
戌时的梆子声穿过雨幕,谢渊将密档收入漆盒。十七个名字、十七方印泥、十七笔带血的饷银,串联起魏王府与萧桓的阴谋网络。枚乘的诗句在耳边回响,他望向案头被刮去字迹的玉牒,终于明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像匠人用残手刻下的真相,终将在时光中显形。
秋雨渐歇,谢渊捧着印信走向仪门。官服上的獬豸补子在暮色中泛着微光,不再是符号化的装饰,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主簿的暴毙、玉牒的篡改,只是逆党阴谋的冰山一角。但只要还有匠人留下的痕迹,还有律法的良知在胸,他便能顺着这些线索,将真相层层剖开。
正如片头诗所言,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魏王府用匠人血改写的玉牒,萧桓用印泥掩盖的罪行,终将在证据面前无所遁形。而他,将带着匠人的冤屈、律法的尊严,在接下来的查案路上,步步为营,直至公道得伸,直至大吴的天空,再无遮天蔽日的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