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卷首语
《大吴会典?密旨》载:"皇帝与近臣密议宗藩事,必燃龙脑香三炷,用黄绫五折封事,以獬豸纹火漆固封,禁无关人等踏足。所议之事若涉谋逆,需录副存档,藏于皇史宬金匮,钥匙由御史台与司礼监分执。" 永熙三年七月十五,乾清宫的铜龟烛台凝着红泪,烛芯爆裂声中,永熙帝的手指在《皇明祖训》"亲王无诏调兵" 条目中反复摩挲,朱笔圈注旁的泰昌帝墨批残影,在龙脑香雾里若隐若现 —— 那是七年前谢渊之父血谏砖窑后,先帝连夜增补的 "匠人不可轻辱" 批注,此刻正与御案上的传国玉玺遥相呼应,玉玺螭虎纽的缺口处,还凝着泰昌帝临终前的指血。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永熙三年七月十五,子时初刻。永熙帝的书房里,松烟墨香混着龙脑香在梁柱间萦绕,将帝王明黄衣袂上的獬豸纹章染得深沉。谢渊跪在丹墀下,见御案左侧暗格微启,露出半卷《魏王府私军名册》—— 名册边缘的火漆印呈孔雀蓝色,正是逆党私军的专用标识,而暗格机关的开启痕迹,显示此物已被帝王反复查阅过十七次。
"三年前重阳,萧桓的马队踏碎洛阳砖窑最后一口水井," 永熙帝的手指划过案头密信,黄绫上的 "秋祭献马" 四字被朱砂圈了三重,"他们选在匠人断指日盟誓," 信笺翻折处露出萧烈的朱砂批注,"弑君之日 —— 朕等这三个字,等了七百三十天。"
谢渊的铁尺轻点密信边缘的火漆,孔雀蓝绒毛在烛火下泛着金属光泽:"此羽来自西域汗血宝马," 他想起第七集汴梁茶楼的密信、第八集行辕的城防图,"魏王府每年中秋剪马鬃制羽,却在重阳当日送往萧桓府," 目光落在信末的 "桓" 字印上,印泥里的金粉排列成匠人断指形状,"这是用三十七名制陶匠人的骨粉调的印泥。"
永熙帝忽然从暗格取出《萧桓罪状录》,三十七道朱笔勾连起三年间的赋税流弊、军器私铸、匠人失踪:"朕让玄夜司故意泄露囚车路线," 指尖停在 "郑州驿站" 条目上,"因为只有让逆党觉得有机可乘,才能让他们把三十七座私窑的罪证,都缝进这张密信里。"
帝王的手掌抚过传国玉玺的缺口 —— 那是太祖萧武定鼎时,特意命匠人用断指血混合桐油填补的裂痕:"你父血谏后,朕每晚都在这缺口处点一盏灯," 烛影在玉玺上投下獬豸纹影,"照见的不是玉玺光泽,是砖窑匠人在墙上刻的 ' 吴' 字,每个笔画都带着断指的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