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 作品

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37面,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唯识学在观察生命的真相呢,它是用三种体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整个观察过程当中,所谓的返妄归真,它这个妄——就是遍计执;这个真——就是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就是它在观察诸法实相的时候,是破除遍计执,而开显圆成实和依他起,是这个意思,这一点我们分三段说明。

    先看第一段,总标三性的差别;就是诸法的三种体性是怎么安立的,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一)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这个观察的智慧,是一种妙慧;这个智慧为什么加一个妙字呢,因为「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名之为妙」。就是说,我们虽然做这样的观察时间非常短暂,但是妙用无穷,不可思议。它在我们生命当中产生那种加持力,那种增上的力量,跟我们一般布施持戒又不完全一样,那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对我们离苦得乐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妙慧从生起的次第有三种智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一、闻慧:就是我们刚开始在学习这个智慧的时候先听闻,近善知识,听闻正法。亲近一个善知识来学习这样的教法,对三性的差别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刚开始先得到闻慧。就是你对于诸法的三性的差别体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那当然这个时候,心中的烦恼都还存在,但起码你知道有这件事情。

    二、思慧:慢慢的我们在寂静的心当中,对于这个诸法三性的差别,数数的思惟,一次一次的在寂静的心当中去思惟观察,慢慢的产生一个坚定的理解,叫胜解。这样的理解,它就能够调伏你的烦恼、调伏你心中的颠倒,所以这个思慧有调伏的力量。

    三、修慧:因为闻思的智慧都还是散乱心,没有断烦恼的力量;等到修慧的时候,你是在一个禅定的心中去观察诸法三性,那这个是能够断惑证真,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修慧是一个禅定的心中去观察,叫修慧。

    这样的一个观察的妙慧呢,它是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个次第。这三种智慧的内容是什么呢?

    于中观察,从缘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

    就是我们去观察你自己现前的这个色心诸法,就是你过去有业力,就表现出你自己的这个果报体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第一个、它是什么相貌呢?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这个依他起性是由业力的因缘所表现的,就像虚空当中产生一个如梦如幻的花。当然虚空当中不可能有花,所以它虽然有,但是不真实;但是我们凡夫认为这个花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没办法看到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就是如果我们这一念心识是依止无明,那么当然由无明的业力所现的那是有漏的色受想行识;如果是菩萨的依他起,那是用清净的愿力,显出的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所以这样子都叫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它这个当中在唯识学说,依他起性有一种欺诳性,容易去欺骗我们凡夫。举一个例子,说一个魔术师,魔术师他能够有一个手帕,由他的这个魔术的技术,变现一个兔子,兔子从这个地方跑过来,跑过去;没多久,他又能够把这个手帕,从兔子当中变成一个苹果,又变成一棵树;其实就是一个手帕,由他的一个魔术的技术,变来变去。这个意思亦复如是了,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真实体性就是圆成实性,就是一个恒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一个这样的真理。但是我们这个心识经过无量劫业力的熏习以后,它一下子变现一个人的色心诸法,一下子变出一个蚂蚁的色心诸法,一下子变出一个狗的色心诸法。

    我们会认为这个色心诸法都是真实的哦,就像我们看魔术师,他不就是一个手帕变成一个兔子,我们认为这个兔子是真实的;变成一个苹果,苹果也是真实的。其实这个兔子和苹果,都是依他起性,就是依托这个魔术师的技术的因缘——这个技术就是形容业力,由这个业力的因缘来熏习我们这一念心识,使令我们变成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这样子的业力的因缘所现的,如梦如幻的一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叫依他起性。

    愚夫不了,于斯妄执为我为法,喻实空华,性相都无,名“徧计执”。

    当我们去接触我们这一期的人的相貌,当然每一个人的相貌不一样,我们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思想也各式各样。我们对于过去业力所创造的这一期色心诸法呢,妄执为我,妄执为真实的法,就像是真实的虚空当中有花一样。而这样子的虚空的花的体性,是“性相都无,名遍计执”。这样的相貌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已经失去了业力所现的本来面目了,因为依他起性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无常的法。

    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人,你还读过很多的书,你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你不能认为你有智慧的这个思想的心是真实不变的。假设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起了罪业,你变成了一个蚂蚁,这个蚂蚁的果报体它是愚痴的,你今生的思想智慧就不再出现了,你出现的是一个蚂蚁的卑劣愚痴的心识。说你今生这一念心识好乐吃素,你今生又拜佛、念佛、吃素;但是如果你今生有罪业,你来生变成一个毒蛇,这毒蛇的心它是要吃肉的,那这个心识又变化了。

    所以你不应该说我们这个色心诸法是恒常住、不变易的,不可以这样讲,不应该说是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不应该这样讲。而当你做出这样的思想的时候,就是遍计所执性;你认为你这一期的暂时的色心诸法是有一个真实的自体,这个就落入遍计所执性了,而这个遍计所执性  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怎么会有呢,是我们自己的名言捏造出来的,这个叫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在依他起上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除我们心中所安立的名言,还他个本来面目,这个叫圆成实性。就是说,我们现在有十个人,十个人在晚上看到一个绳子。我们这念心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出现绳子的影像,有些人看到了龟壳花,有些人看到了雨伞节。十个人看到的绳都不一样,这个都是遍计执,就是你自己的名言捏造出这个影像出来。

    那怎么办呢?我们先观察这个蛇的影像是错误的,是不可得的,把蛇的影像破坏掉。蛇的影像破坏掉以后,我们就出现了这个麻;哦,原来它这个不是蛇,它的本质是麻,先看到了麻,圆成实性。然后再知道,哦这个麻编织出一个…是这样的一个绳子,看到依他起性。所以我们一开始下手先破遍计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存在遍计执了,就是这个无明的妄想已经使令我们堕在遍计执了。这个地方先把三性的差别因缘弄清楚。

    再看第二段,那这样子我们怎么修唯心识观呢,唯识学的修观是怎么说的呢。

    (二)正明“唯心识观”

    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总说: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这以下呢,先标出这个修观的这个观的名称,叫什么名称呢,叫唯心识观。唯心识观就是说,我们对一切的时、一切的处,对于我们身口意有所造作,我们应该观察这一切的境界的差别,是我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知唯是心”。乃至于我们面对一切的境界,都应该使令这一念心,在境界上的时候生起觉察。

    什么觉察呢?就是“皆当察知”。察知,就是察知这一切的境界都心所现的影像,不要使令这一念心落入无记或攀缘,而不自觉知。所以在我们刚开始这个就是坐中修了,我们观察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法,耳朵所听到的声音,身体所接触的这个境界,其实都是心中名言所现的影像。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这个是讲历缘对境了。就是说,当我们念念之间,在随顺正念的时候,什么叫随顺正念呢——就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它自己会产生分别,就是分别是由内心所想象出来的。

    比如说我们平常这念心,我们这一念心想到亲属的时候,想到我们欢喜的人,我们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当我们一想到我们所欢喜的人,我们心中马上出现幸福的感受,这个境界会创造幸福的感受。当我们想到我们冤家的时候,我们心中有很大的压力,压迫感。其实这个亲属,这个冤家,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是一个业力所现的一个补特伽罗的相貌;这个冤家和亲属,是我们自己去安立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定位说你永远是我的冤家,这样子这个境界对你产生伤害的感受;你把这个人定义说他是你的亲属,这个人对你产生了幸福的感受。其实境界本身不能产生亲属或者冤家的相貌,这个境界它是:那样就是那样。

    这个境界为什么跑到你心中以后,它现出一种恐怖的相貌,它现出一种温馨的相貌?其实是我们自己安立了它的名言;就是我们自己安立这个名言来伤害自己,或者安立这个名言让自己感到幸福。就是“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这个境界分别是怎么来的呢,是“内心自生想念”。我们自己在境界当中安立了名言,使令这些境界对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差别的作用,这个境界是这样子来的。这是总说,再看别释: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说这个世间上的境界,这个人有长处有短处,这个人是个好人、是一个坏人;他有是非得失衰利,各式各样的差别的相貌;但这个相貌是我们心中的想法捏造出来的,这个境界本身它不能有任何的想法而生起分别。

    我过去刚出家的时候,我欢喜喝牛奶,我那个时候对牛奶安立很好的名言。那个时候这个牛奶在我心中出现的时候,我的遍计执安立是说,这个牛奶是非常滋养的,果然我每次喝牛奶都得到很大的受益。后来我读《楞严经》,佛陀是建议我们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它的肉啊,血啊,它的牛奶,不要跟众生结恶缘,尽量吃没有生命的植物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为了对治,我从今以后对牛奶安立不好的名言,我认为这个牛奶是臭秽的,是从动物里面分泌出来的。哦,当我这样子开始分别以后,我每一次喝牛奶就会拉肚子。就是说,牛奶在我的心中它已经不再扮演滋养的角色,它从今以后扮演对我一种杀伤的角色,它是错误,臭秽的一个相貌。那么我们会说了,牛奶本身它是依他起性,它是由我们的共业,现出一个牛奶的东西出来,为什么牛奶,他吃了以后滋养,我吃了以后拉肚子。

    就是说,“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境界本身它对你不能产生什么好坏的力量,不可以。你自己把牛奶安立一个好的名言,结果这个牛奶对你是增上缘;你对牛奶又安立了不好的名言,这个牛奶从今以后,你这念心跟牛奶接触的时候,它对你是一个折损的力量了。这境界本身不能产生任何分别。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就是境界的本身,它是离一切差别相的。它只是因为有如此的业力,而现出如此的境界,这个境界呢,它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它本身不能产生长短,好恶,是非等差别相。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所以一切法的差别,完全是心中的名言所想象出来,离开了我们心中的名言,一切法就没有差别相,那是业力显现的一个依他起相貌而已。

    我过去也讲出一个公案,说是有一个母亲,她生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呢,这个母亲到寮房去看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她先到大儿子的寮房里面去看,哎呀,看到大儿子在书桌里面坐着,打瞌睡了,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叹一口气,非常生气,摇摇头离开了。离开以后,到了这个小儿子的寮房,去看看小儿子在干什么,哦,看到小儿子也坐在书桌上,也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起大欢喜,非常赞叹,点点头离开了。这个时候父亲回来了,说这两个儿子用功情况怎么样呢?母亲就报告她的所见所闻。

    她说这个大儿子真是懈怠,这怎么说呢?这个大儿子啊,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这个人平常不一定会打瞌睡哦,但他一拿到课本就打瞌睡,这个人懈怠。这个小儿子,小儿子很了不起,非常精进,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说他已经打瞌睡了,但是他还是不忍心把书本放下。这个母亲的心中对大儿子安立的名言是一个懈怠的名言,这个大儿子在她的心中永远扮演一个懈怠的角色;这个小儿子在这个母亲的心中扮演一个精进的角色。

    当然对这个母亲会产生爱憎取舍的心,各式各样的作用,这当中会产生错综复杂的因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最初的境界是怎么有呢,是你心中你先对大儿子跟小儿子安立这样的名言,然后我们可以预知,这个母亲如果思想不改,跟这个大儿子生生世世结的缘肯定是恶因缘,而这个跟小儿子的缘是一个爱取的因缘。

    之所以我们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解脱这个生死的业力,就是我们一直在整个依他起上,依止我们的我执、法执安立很多的名言,然后重复的在这个名言当中造业,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一定要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法的差别不是境界本身有差别;那怎么会有差别呢,是心中的想而使令它有差别。

    再看结劝: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离开我这一念虚妄的妄想,就没有这一切差别境界可得。你经常这样子修行,就能够解脱生死的业力。

    从唯识学的角度,我们心中的影像,第一刹那出现的时候是业力所现的,这个是没错的,我们的确从业力当中会出现影像。但是当第二念生起分别的时候要小心了,我们开始随顺自己的无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名言一动,带动我法二执。所以在这个缘起上说,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就是我们为什么会造业呢?我们好端端的这个心为什么会造业呢?因为有无明,有无明就产生活动,有活动就有生老病死。这个无明就是你心中的遍计执,你一直认为这个境界是有真实性的,不是你心中安立的,是有真实体性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讲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怎么办呢?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我们一定要从今以后,切断我们过去的名言,把过去的等流性的名言,从今以后把它消灭,还诸法一个本来面目。这个时候,系缚我们的业力就慢慢的松脱了,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我们讲大死一番就是这样子,不是说身体大死一番,就是你从今以后,你不再相信你心中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