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 作品

第1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页)

    第六意识——第六识以其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藉缘少故,现行时多,惟除“五无心位”外,馀一切时常现起。

    这个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比较多。这当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它跟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籍他引故”。它有寻伺的功能,不像前五识没有寻伺。前五识只能够随外门转,就是说,前五识如果没有外境的因缘具足,前五识就不能活动,它只能够缘现在的境界来生了别的功能。这个第六意识有寻伺,它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就是第六意识它能够跟前五识一起合作来缘现前的境界,随外门转;它也可以两个眼睛一闭,自己在心中生起名言,在自己的名言当中生起寻伺,生起觉观;“自能思虑不籍他引故”,它也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这是第一个。

    其次“籍缘少故”。第六意识的了别,外在环境的变化,对第六意识没什么影响。你说没有空间了,或者突然间停电了,对第六意识的修行完全没有障碍;没有光明了,都没关系的;它所需要的因缘本身就比较少,所以它现行的时间多。但是它有五种情况是不现行的,就是「五无心位」。

    我们这个地方再拣别一下,这个了境能变,它的了境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五俱意识,就是说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活动,随外门转的。可能是跟眼识活动,或者是跟耳识活动,或者是跟两个识,或者三个识,或是跟五个识活动,各式各样的因缘,总之它是随外门转,这个叫五俱意识。它去了别现在的境界。

    第二个呢,就是第六意识它不依止前五识,它去了别过去的境界,或者未来的境界;它去回忆过去的事,或者是去臆想未来,这个叫独头意识。

    这个了境能变的了别性,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五俱意识,第二个是独头意识。

    一般这个年纪大的人,年纪大他那个根败坏,你会发觉老和尚他那个五俱意识可能会有问题。你给他看一封信,他可能没办法把他看完;你讲什么话,那个声音他也听不清楚。但是他那个第六意识强,他那个第六意识经过他七八十年的修行,那个功力很强;你问他过去的事,他能够记忆很清楚,但是他了别现起的境界有障碍。

    因为他那个前五识所依的根败坏了,这个根是个色法,这个色法是老病死的;所以老和尚要缘现前的境界比较困难,比不上年轻人。但是他两个眼睛一闭的时候,入他心中的名言,入他心中的那种不可思议的三昧的时候,那年轻人比不上,那独头意识的话,我们比不上他们。那个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它不必靠外在因缘,这个是跟色身没关系,色身老病死,不能障碍第六意识。

    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因为你前五识的活动要依止根,而这个根是色身,所以这个色身老病死了以后,前五识的了别性就有障碍,所以缘现前的境界就有困难,是这样子。但是他过去所熏习的佛法,他在佛法当中的那个「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的势力,那这个色身是不能障碍它,这个地方我们也把它拣别一下。

    我们现在正式说明第六意识的五种情况不现行:

    一、无想天——谓修彼定,以厌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这无想天,它是一个果报,它是色界四禅的一个果报,无想天的果报。这个果报当然不是佛弟子修的,是外道修这个无想定;这无想定是怎么修呢,它的一个出发点,它的动机,“厌患粗想之力”。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外道的修行人,他也是希望离苦得乐,他觉得这个五蕴的果报,色受想行识太苦恼了,这个扰动性使令他身心不安,他很想要找到一个寂静的皈依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他也很希望找一个能够终身皈依的地方。当然他很快就知道五蕴不是皈依处。

    他这个时候,经过他的一次一次冥想以后,得到一个结论,他认为一切的苦恼是由心中的这个想——妄想生起的;这个想就是“于境取相为性,施设名言”,就是心中有种种的名言,使令我苦恼了。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要破他心中的名言,就是一方面专注的去修定,一方面在定中诃责这个想,观察这个想如病、如臃、如疮;就观察这个想流脓流血,就像这个疮一样流脓流血。就是我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都是由这个想而来的,我要到达无想的境界那是多么的安乐。那么当然这世间上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想被你一次一次的诃责以后,它势力就薄弱。到最后,这个想的心所就不动了,不动以后呢,他死了以后就到无想天去了。

    这个时候他的身心状态“违不恒行心及心所”,不恒行当然指的是前六识,它不是经常起现行,这个恒行心所是第七、第八。他把这个不恒行的前六识的心王心所都消灭了,当然,他的下手处是先灭想,这个想心所一灭以后,第六意识就不活动,第六意识不活动,前五识不能活动,就入了无想天。无想天的果报五百劫,前半劫生,后半劫灭。就是事实上,他是四百九十九劫是无想;他前半劫刚生起的时候还有想,他能够回忆他是什么因缘生到无想天;他最后的四百九十九劫的最后半劫的时候想也生起,他也知道他下辈子要去哪里;所以这无想天的果报是五百劫,这当中有四百九十九劫是无想。这个是讲到它这个第六意识不活动。

    二、无想定——谓有异生,伏徧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名“无想定”。

    这是一般的凡夫,多分是外道。他就是调伏了这个遍净贪——遍净贪指的是三禅,三禅的这个快乐是遍净的,离喜妙乐地,他把对这个妙乐的贪爱的烦恼调伏了;但是他还没有调伏这个上染,就是这个无色界的贪染。他是怎么调伏这个贪呢?他不是修四念处,他是以出离想,他让自己无想。就是他这个明了性跟这个三禅的这个轻安乐接触的时候,他使令自己无想,就是这个乐受太厉害,但是我不去想它。慢慢的这个时候想心所消灭了,就入无想定了。从三禅的那个离喜妙乐地,就超越到第四禅的无想定去了。这个无想定是一个因地,它是一个人的果报修的,这个无想天是个果报,他是一个天的果报。

    我们看这个经典,佛陀的诃责无想定和无想天的,这两个对修学圣道是有大障碍。在《阿含经》上说,说这个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善根是强,他后来也是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有遮障,他的师父告诉他一个偈颂,百日不能称诵,教一个四句偈,他一百天背不起来,背了前面两句,忘了后面两句;后面两句记下来,前面两句忘掉,他有这种遮障,愚痴的遮障。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说,周利槃陀伽他过去生就是生到无想天去了,他这个五百劫的时间无想,五百劫的时间第六识不活动,你看,都生锈了;来到人的果报的时候,他等流性,他就是无想,他不能去记忆法义,不能去分别法义,对他的智慧有障碍。

    所以我们看这个佛弟子,他在修禅定的时候,我们看阿罗汉,你注意看阿罗汉,他有看经典的人,他就知道这件事情。他在修禅定的时候,他那个八解脱,三明六通八解脱,他八解脱的时候,他到无想定的时候超越过去;他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禅的时候,他不入无想定,阿罗汉绝对不入无想定的,他从无想定那个地方要跳过去。因为这个入了无想定,对他自己的智慧有障碍,他从无想定出来,他修止观就有障碍;所以这个定不是一个好定,这不是一个好定。他把那个第六意识消灭以后,他出来以后善根受到影响,“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受影响。所以这个无想定和无想天,都是外道在修的。

    第三,灭尽定。这个灭尽定是圣人的定,无漏的圣人:

    三、灭尽定——谓三乘学无学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灭无所有处之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灭;以加行等,徧厌受想,故亦名“灭受想定”。

    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修的。它的下手处也是止息想,以这个想来伏灭这个无所有处的贪,使令前六识的不恒行心所,和第七意识恒行心所中的染污的心所消灭。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灭尽定,他的动机也是灭这个想,不过他当初灭这个想,这个灭尽定是人的果报入的,是人,他还是一个三果的圣人,他是在人道当中,他多分都是想要暂时的休息。就是这个阿罗汉,他去托钵以后觉得很劳累,他想要暂时的让身心休息一下,所以他暂时去入这个灭尽定,把这个想消灭掉。但是这个想的消灭掉当中,他那个我空的智慧是现前的;所以他能够灭恒行心所中的染污心所——就是我爱执,这个地方是不同的,有两点不同:

    第一点,外道入无想定,他的心情是把无想定当涅槃当究竟,所以他入的时间很长,所以他出来以后,他对智慧有障碍;灭尽定它不是,灭尽定它时间很短,基本上都不超过一天的,大部分不超过一天。经典上说,阿罗汉如果是入了灭尽定超过七天,他出来以后,他这个果报就要死掉,不能再用了。所以他这个灭尽定的时间是很短,他只是暂时休息,这第一个。

    其次,外道的无想定是没有我空智慧。这个灭尽定当中,佛弟子它有我空智慧现前,所以它能够灭这个染污的我爱执。

    不过这个地方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加行,都是“偏厌受想”,受想两个心所,又叫做灭受想定,相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第六识不活动,这是第三种情况。

    四、极重睡眠——谓由身劳顿故,六情暗闭,前六不行,名“极重睡眠”。

    就是你这个色身太疲劳了,你睡觉了,六情闇钝。我们一天当中,睡眠正常的人,他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不做梦的,就是熟睡状态,这个是我们恢复体力最好的时候;其他时间都在做梦,耗损体力。就是在这个熟睡的时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第六意识不活动。

    五、极重闷绝——谓由疲极风热等缘,六识不行,名“极重闷绝”。

    ——《成唯识论》——

    或者是非常的疲劳,昏过去了;或者你得到冷病,冷风的病,或者得到热病,使令前六识不活动了,这个人闷绝了,突然间昏过去了,这种情况第六意识也不活动。就是“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五种情况第六意识不活动,其他的第六意识都是活动的。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第六意识的起灭分位门。这个三能变相,在《成唯识论》上说,这第七、第八是“恒时转”,恒常的运转,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是有漏位,不管是圣位,第七、第八都是现前。第六意识是“多时转”,它的了别性多,除了五无心位以外。前五识是“少时转”,前五识的了别性,时间不多。

    在《楞严经》好像有这么点暗示说,前五识当中,现起的时间最多的是耳识,说是前五识当中,我们耳识现起的时间最多,其他的就不多,耳识最多。其次是眼识,鼻舌身的生起因缘不多,除了在吃饭的时间以外,这鼻舌身的因缘不多,就是耳识生起的因缘最多,但是它们前五识都是少时转。

    我们讲第六意识这个了别性,如果说是没有学习佛法,我们很可能就会把第六意识给消灭掉了。这是一个问题了,第六意识的寻伺,它有染污的寻伺,有清净的寻伺;没有错,我们第六意识没有接触佛法之前,第六意识所安立的名言都是杂染的,杂染的名言,在名言的境界里面活动起很多的烦恼;但是我们第六意识也可以皈依三宝,听闻正法,启动我们的清净的寻伺,修习止观,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生起种种的善根。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大乘佛法是诃责无想,不是赞叹无想。因为这个无想是愚痴的根本,你这个调伏烦恼不能用无想,就是我跟境界接触我是不想,这不可以;你因地要观,观察它是无常、无我。你面对境界时用真理来观察它,用智慧来观察它。如果你一开始经常用无想,那这是逃避,这个境界是怎么回事你不知道,但是我无想。

    这个时候久了以后,你的第六意识变成钝了,暗钝了,就变成钝根人,以后你要听闻佛法很困难,因为你无想,那个想的心所被你伤害了,错损菩提。你要发菩提心,你要修六波罗蜜,都是要靠这个想,寻伺就是靠这个想,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错认消息。

    这个想是众祸之门,“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的;但是“诸佛正遍知海,也是由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你这个第六意识的想,它也是你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根本;你完全无想,你跟阿弥陀佛也不能感应道交,你要忆佛念佛也是要想。所以我们在唯识学特别强调转识成智,要转,你不是消灭这个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好,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就是那个入灭尽定,跟他入那偏真涅槃,入偏真涅槃他时间很长。

    【师父答疑】:入灭尽定是人的果报,所以他入灭尽定的时候,他是心入灭尽定果报体还在,他只是暂时休息;那偏真涅槃是他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他这个五蕴的身心,他的有漏业力结束了,前一念灭,下一念入了偏真涅槃,那是身心都不可得。他的心理状态是跟灭尽定是很类似的,是很接近的,灰身泯智了,他也是无想。

    不过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说阿罗汉的圣人事实上没有入偏空涅槃,偏空涅槃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他们是往生到佛土去了,生到方便有余土去了,这个是佛陀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是种方便的阶位。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