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页)
第一个、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
说我们过去也曾经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里面接触的时候,产生了乐受;那么我们来到三宝的境界,我们拜一部八十八佛,拜完以后静坐,忆佛念佛,欸,心中也有乐受;这两个乐受,有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这个障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五欲境界里面产生的乐受,那个乐的感受有三种障碍,含藏了三种障碍:
第一个烦恼障,这个五欲的快乐当中会带动烦恼的活动,贪嗔痴慢疑。那么烦恼的活动本身是一个扰动相,它不是寂静相;不像圣道的安乐,你在佛堂当中诵经念佛,那种安乐是寂静的,是无障碍的。那么扰动相本身对快乐的感受,本身就是破坏的,因为快乐的扩大增长一定是寂静的,所以这个扰动的过程当中障碍你的安乐,让你的安乐的程度降低了——烦恼障。
第二个罪业障碍你的安乐,当然烦恼一活动就是罪业了;我们讲到罪业会让你不安,你心情的不安,这件事情也障碍你的安乐,虽然你在五欲的境界得到乐受,但这个乐受有罪业的这个加持在里面,使令你心不安,所以这个乐也有障碍。
第三个报障,这个老病死,你身体有老病死的这个因缘出现,也是障碍你的安乐。
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说这个世间的欲乐,它有烦恼障、罪障、报障的夹杂,所以它比不上圣道乐,因为圣道乐的本身,它夹带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是寂静的,是无障碍的;所以这个地方有第一层的差别,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
第二个、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这个世间的欲乐,它要等待很多的因缘的具足才能够出现,只要有一个因缘有所欠缺,这五欲的快乐就不能出现,所以它非常容易破坏。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讲到这个死亡,说这个世间的欲乐再怎么样的殊胜,你不能带它到来世,会被死亡所破坏,不能相续到来世;但是圣道的安乐能够相续到来世,你今生当中栽培一个佛法的善根,成就一个菩提,成就一个波罗蜜,你来生的时候,有些人一出生的时候心情就经常保持快乐,就是安详的,有点境界刺激他,他无所谓,他那个乐受在心中出现很久。为什么呢?他就是有修行了戒定慧的力量,有那种波罗蜜的功德,所以圣道的安乐,能够延续到来生;但是你今生在享受五欲快乐的时候,用这个善业力享受五欲的快乐,你死亡的时候完全破坏了,到来生的时候,完全没有影响了。
就是这个世间的欲乐它不坚固,它很容易破坏,你追求的过程很复杂、很辛苦,但是得到以后很容易破坏;而圣道的安乐你得到以后,它能够「恒转如瀑流」,也可以这样讲,相续不断的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的引导你这一念心经常保持吉祥安乐的境界,它能够相续到来生,它坚固不可破坏;乃至于你到三恶道去,你所栽培的善根都不破坏;所以它有这个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第三个、解脱非解脱的差别。
这个世间的五欲乐在受用的时候,它对于生死的苦恼没有解脱的力量。你今天福报很大,你享受五欲乐,但是你过去也有罪业,罪业出现苦恼境界要障碍你的时候,你那个五欲的快乐对苦恼没有免疫性,它对苦恼没有对治性,它不能解脱苦恼;那么这个圣道的安乐,它对于苦恼有解脱的力量。就是你在心中有这个修持的戒定慧的力量,产生的乐受,那种寂静安乐的乐受跟苦恼境界接触的时候,它对苦恼有对治力,有调伏力,它能够解脱苦恼,有这个解脱和非解脱的差别。
所以我们今天的希望,是在寂静的心当中透过对生命的观察,而拟定了一个方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老实一点说,我们心中还有很多的烦恼和罪业还没有调伏,还没有忏除,但是你大方向,你经常去观察五欲乐的过失,去观察这个圣道乐的功德,你真实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在你的心中拟定一个大方向,那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了。说我这个船,我也懈怠啊,我这个船没什么动力,这当中还有烦恼障碍我,罪业障碍我,很多的暴风雨;但是我这个船有一个目标了,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风也吹,雨也打,但是我七弄八弄,我还是朝着这个大方向的目标在走。这个人有目标,他再怎么走,他总是往目标在前进的。说是这个人完全没目标,他走两天,进进退退,一辈子在原地打转。
所以我们不要忽略智慧的观察,你一定要经常去思惟五欲的过失,圣道的功德,带动这样的一种胜解,带动一种追求圣道的希望,由这个希望你就能够带动如理的作意触受想思,乃至于带动种种的善念去对治你的烦恼。所以这个地方的关键点,还是在这个慧。
我们讲这个临命终,临命终的因缘有随业往生和随念往生:
随业往生:那当然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这个第三能变完全失去了主导功能。他这一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去观察这个生命的真相,产生希望。所以一般的人都是随业往生,临终的时候赶快送到医院去,急救、干什么、打针、插管;最后一口气不来,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什么业力现前就随业力去了,可能到天上去,也可能到三恶道去。
随念往生:这个是我们在修净土要掌握的这一点。就是说,你平常要利用你的第六意识在寂静当中栽培一个强大的心念;这个心念当然是主要以止观为主,带动了一个心中往生的愿望,往生的作意触受想思。当然临命终的时候,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可能会有一些业力现前,但是你用你强大的念头来引导你的业力,就是用第三能变来引导初能变。心能造业,但是心也能够转业。
所以为什么临命终人,你不要给他打吗啡。打吗啡没有痛的感受,但是你这个吗啡一打,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暗钝了,糟糕了;他修持一辈子,现在第六意识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这个时候就是要靠那个第六意识忆佛念佛,随念往生,由这个念力来转罪业,结果他念力提不起来那完了;所以临终的开导一定要提前做。
就是这个人已经到了加护病房了,头脑清楚的时候赶快做心理建设,赶快带着他修止观。所以密宗他们那个临终开导,是带他修止观,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把他平常在佛堂当中所栽培的正念带动起来,依止这个强大的念头,去刺激他的善业,把善业引生起来得果报。就是在这个三能变当中,以第三能变的了境能变来引导你的阿赖耶识,当然这个你平常就要用功。那是你平常有这样的用功的功夫,临命终再遇到善知识开导的增上缘,那你这个生命就有希望了,这就是十大地法。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能不能主任再把那个业障…烦恼障,业障再解释一下。
【师父答疑】:业障,这个业主要是讲罪业,当然这个罪业指的是还没有得果报的罪业。这个罪业,它本身在我们阿赖耶识的内心的深处,使令我们不安;所以有罪业的人,他就是扰动不安。那不安稳的话,它浅的来说障碍你的安乐,深的来说,障碍你修学圣道;有些人他修学圣道,他念佛就是不能专心,这就是有罪业;那么他听闻佛法,听了半天也没办法听懂,为什么呢?他过去有谤法的罪业,老师讲的很清楚他就是听不懂,或者听懂了以后马上忘掉,他这就是有罪障。就是他烦恼也不是很重,但是他过去有这个谤法和五逆的罪业,使令他要熏修戒定慧有困难,有一种负面的力量来障碍他,那这个就要勤加忏悔了。就是罪障障碍你的安乐,障碍你的圣道,就是这样子。
不过当然这件事情还是事在人为了,你第六意识肯努力啊。我们在研究这个心识,我们一定要掌握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它对生命有一个完全主导的力量,「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能转业」。你的第六意识你不好好利用,你让第六意识老是保持散散乱乱,暗暗钝钝的,那你要转业就很难了。你第六意识愿意修止观,那这件事情就有变化。
我们前面也讲到,说是「满设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说我们今天栽培一个善业,满设恒沙界的珍宝去供养佛陀,这是一个广大的善业,当然这个善业被阿赖耶识保存了。这样的因缘,比不上你用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去在短暂的一日一夜当中修止观的力量大,这一日一夜的止观的力量,超过你在阿赖耶识中多一个善业。
因为你在阿赖耶识中多一个善业,这个善业不见得马上得果报;就算得果报,到天上去,把这个善业释放出来一期的快乐,回到人间,你还是原封不动;你那个“恒转如瀑流”的那个水流,还是没有大方向改变。
但是你第六意识能够修止观,成就一个坚定的「欲,胜解,念,定,慧和作意」,产生一个坚定的成就极乐世界的欲望,成就一种这样的希望和这样的作意,那对你生命的水流是一个大方向的引导,跟你阿赖耶识当中增加一个善业,那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我们在佛堂当中修止观,乃至于短暂的五分钟,那你都不要小看;我们可能这五分钟一念的相应,一念的觉悟,哎呀,这个生命是这样的,你突然间有所觉悟,有所感觉,出来以后你整个行为改变了,那整个生命是大方向改变了。跟你在外面去做慈善事业,你的思想念头没改变,但是阿赖耶识当中多一份的善业,那又不完全一样,这两种情况不一样。
所以这个十大地法的重点就是,教我们如何在心中栽培一个强大的念头,而这个念头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引导我们的生命趋向于光明。虽然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你不要去触动它,就是由这个心念来转业,随念往生。我们如何能够在平常的忆佛念佛,对弥陀的信愿持名,栽培一个这样的强大的念头,到临终的时候,使令这个念头现前,引导我们的神识——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跟弥陀的功能感应道交。
就是由止观带动了胜解,由胜解带动心中的希望,由心中的希望带动我们如理的作意和触受想思,是这样子的,这叫十大地法。而这整个,主要是在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完成的。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说那烦恼障是属于名言,那业障是不是属于业种子,这样呢?
【师父答疑】:对,烦恼障属于名言种子,名言种子的生起主要是前七识,包括第六意识,还有第七意识——就是我法二执了;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跟我执,法执是有关的。我执、法执重的人,他的思想就不一样;我执、法执淡薄的人,思想也不一样;所以名言种子是前七识所熏习的。那业种子就不牵涉到第七识了,业种子只有前六识所造的。
这个名言种子完全受我执,法执的影响。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思想,和一个发菩提心人的思想,是不完全一样,就不一样了。所以这名言种子跟第二能变,跟第三能变都有关系,那主要是属于烦恼部分的。当然我执当然是引生烦恼障,所以一个人的烦恼粗重,跟我爱执的这个轻重都是有密切关系的;业种子那就完全是前六识所造的这个行为。
其实我们在对治方面,主要是对治烦恼。说忏悔业障,其实这个业障,无量无边的业障谁能够忏悔干净呢?你就是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站在净土的角度,偏重在改变你的念头。
你看阿罗汉,阿罗汉他所有的罪障都灭除了?也不可能嘛。他六生成就阿罗汉,他无量劫在生命当中打滚,造了多大的罪业,他跟我空的真理相应以后,入涅槃了,所有的罪障不能得果报了,其实就是“缘缺不生”。他无明灭则行灭,他已经没有去滋润这个罪业,没有滋润罪业的力量那个罪业不能起现行;我们真正业尽情空是成佛,才能真正业尽情空,那“金刚道后异熟空”,每一个人都带业修行的。那么说圣人他有业,他为什么不得果报呢?他没有烦恼的滋润,这个业不能得果报。所有的业种子的全部的消灭——金刚道后异熟空,成佛以后异熟识被破坏了。
所以我们真正的忏悔业障的重点在对治烦恼。
就是阿赖耶识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你这一部分的烦恼被消灭了,这个罪业不能得果报了,它没有这个烦恼的滋润。然后我们在这当中赶快栽培一个强大的忆佛念佛的念头,然后把这个净土的业调动起来,让净土的业先得果报,到了极乐世界,那好了,「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那个地方成就法身菩萨,再乘愿再来。这个时候所有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就永久不能得果报了,它没有增上缘,没有烦恼的滋润不能得果报。这个修行是这样子的。
不像是外道他有自性执,外道说这个业一定要全部受完才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怎么办呢,修苦行;躺在有刺的荆棘上刺在身上,躺在这个有冰水的地方把自己泡起来;为什么呢?我要灭我的罪。其实这个色身是没错,「罪从心起将心忏」,这个罪的关键点还是心中的烦恼,修无益的苦行…,他认为业是有定性的,一定要修苦行,用最快的速度把业给消灭,这个是错的。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是无自性;业是由心来摄持的,你心一转业就转了。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我们讲这个业,心去造业,还是由心引导这个业力,万法唯识嘛。所以我们学唯识学要往这样的真理上来会归。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