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 作品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页)

    就是前六识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是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差别的感受。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二,我们把它做一个补充说明:

    附表十二——五受相应门

    这个受,就是我们现前一念了别的心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就有一种领纳的功能,这个领纳的功能叫做受。

    在《成唯识论》当中,它先把这个受分成三大类:第一个、逼恼受。第二个、适悦受。第三个、不逼不悦受。我们大致的解释一下:逼恼受就是我们心如果跟违背我们心情的境界接触,就会有一种逼迫、恼害的感受,这叫逼恼受。这个是跟不如意的境界,如果是跟如意的境界接触,就是一种舒适,喜悦的感受;如果是跟中庸的境界接触,那就是不逼不悦的舍受。

    这有三种主要的感受。这个逼恼受又可以分成两类:一个是苦受,一个是忧受。这个苦是“粗重无分别”的,忧是“轻微有分别”,我们解释一下:

    这苦啊,它的行相是粗重的。这个地方没有分别的意思就是说呢,它没有随念、计度的分别,它只是一种自性分别,不带名言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的反应;但它的行相是粗重的,它没有随念计度的分别,只有自性的分别。

    那么这个忧呢,它的行相比较轻微,它有自性的分别、有随念的分别、有计度的分别,三种的分别。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是有名言的安立的,这个忧是由心中的名言建立起来的。

    那么乐和喜,也是亦复如是。

    这五种感受呢,《成唯识论》最后把它分成两种感受:一个是身受,一个是心受。这个身受就是前五识去领纳的,这个心受是第六识相应的。我们解释一下:

    一、身受:这个苦乐舍这三个感受,特别是苦和乐,它们都属于身受。这个身受呢,主要的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一种果报的受用,完全是过去的业力;当然有善业力的人变现出来的是一个如意的境界,那前五识去接触是一个乐受。如果是罪业所变现的,那就是一个苦恼的境界,那是苦受。这个时候,这个苦乐的感受完全是一种直觉,就是前五识去领纳的不带名言。

    比如说我们没饭吃了,没饭吃的时候我们前五识的感受是非常饥饿,那是苦受了,逼恼受,是苦恼的感受。或者是寒冷,或是是炎热,这种外在环境的果报体,这种前五识的感受,这种苦恼的感受,这种都是属于直觉的,完全是由过去的业力所显现出来;当然这个直觉的感受,因为前五识本身是一刹那的,它只能够缘现前不能够回忆过去,也不能够臆想未来;所以它这个前五识的感受都是刹那刹那的变化的,这个时候没有加上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

    二、心受:这个心受,这个忧跟喜那就不是业力了,那完全是心中的名言分别所创造出来的,是由心中的随念,计度两种的分别而生的;这个忧啊,是跟心中的烦恼有关系,一个人烦恼重的人,他容易有这个忧愁的感受。说他这个人过去还是有善业的,身体很健康,福报也很大,房子住的很漂亮,各式各样的享受都是非常的舒适,但是他心中就是不快乐,闷闷不乐。怎么回事呢,心中有忧,这就是有烦恼,烦恼重的人,他就是有这个忧。

    而这个忧呢,不是过去的业力创造的,是由于心中的名言所引生的;有时候,它外在的境界是乐受,但是他心中还是忧,有可能的。那么,烦恼比较淡薄的人,他容易生起喜的感受,他心中就经常保持一种安详的喜悦,这个人他就是心中烦恼轻,烦恼薄。所以这个忧跟喜,是完全是由名言所建立起来的,跟先业——跟过去的业力没有关系的。

    我们做一个总结:苦乐的感受是由过去业力所感的,是由前五识来领纳的一种直觉反应;那忧喜呢,是由于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创造的,是你自己心中的名言所引生出来的。

    我们一般人啊,没有修行的人一辈子这样子活下来,“苦乐忧喜舍”这五种感受统统具足。所以《大毗婆沙论》说,我们凡夫,每一个人都中两支箭:第一支箭就是苦,苦箭;就是过去有这个罪业,使令今生有老病死的苦恼,这个苦箭还是比较轻微的,因为这个只是一刹那的。一般人除非说真的是没有饭吃了,这个物质的资具极度的缺乏,否则苦乐的感受其实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受第二支箭,第二支箭这个忧,这支箭非常厉害,长时间的系缚你的心识,使令你感到苦恼,这个忧。这个忧呢是烦恼引生的,这个是心中的心苦,心中的苦,那是绵延不断,时间相续很久。所以一般人,苦受、忧受、喜、乐,都是有的。

    那么修行人呢,在小止观说,修行人,他能够把这个心中的忧调伏,就是心中的烦恼调伏,所以修行人他的心里是轻松的,寂静安详;当然这个苦受是不能避免,因为这个跟过去的罪业有关系。所以修行人能够调伏忧,但是这个苦是不容易调伏的,这个跟过去的罪业有关系。

    在《论语》上说这个司马牛,说“司马牛问君子”,说是司马牛问孔夫子说,什么样的标准做一个君子呢?孔夫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说一个君子,当然这个君子他也不是整天待在家里,他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很多的事业。但是他心情呢,“不忧不惧”,没有忧愁,没有恐惧,任何时候不忧不惧。司马牛就问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说这样子就是君子吗?我看很多人心情也是不忧不惧啊?孔夫子看这个意思,他没有真的懂,孔夫子就回答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不容易了,说这个不忧不惧的一个标准是说,你要能够内省,要回光返照你所做的身口意三业——不疚,没有任何的过失,都是合乎礼的标准。那么这样子所引生的不忧不惧,才是一个君子的标准。

    我们一般人不反省自己,整天心向外攀缘,也可能会有暂时的不忧不惧,但这样的不忧不惧是不算的;就是说,你经过反省以后你能够不忧不惧,这件事就不容易了,那心中有正法的力量在支持你。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修行人他在调伏感受方面是调伏这个忧、惧,忧跟惧,苦乐是不容易调伏的。

    不过当然要是一个圣人那不同,如果是入了圣位的阿罗汉,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他的第六意识的明了性的感受是什么呢,是什么感受呢?说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说这个鸟从虚空飞过去,它心中没有踪迹,踪迹不可得。所以这个阿罗汉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是「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他于一切法不受;但是阿罗汉从灭尽定里面出来,他要有过去的罪业起现行的时候,他要是生病或者中暑,他也会有苦恼的感受。他一入定,这苦恼的感受就解脱了。但是阿罗汉终其一生,没有忧,没有喜。忧喜的感受这种名言的分别,那个我爱执引生的忧喜,完全消灭了。但是他要出了定以后,他在有余依涅槃的时候,有苦受,有乐受;要入了定,那么苦受乐受也不可得,于一切法不受,是这样子的。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临命终的人主要的感受——心的感受是强烈的,身的感受比较轻微的。说我们一般说临命终的人如生龟脱壳,其实那个感受是心苦,不是身苦。

    因为临命终人他的根的感受是暗钝的,他那个眼根,眼耳鼻舌身,不要说临终人,其实一个年纪大的人,大概七八十岁的人,他跟我们年轻人不完全一样了。他吃再好的东西,他也不会很大的快乐;他吃不好的东西,他那个根和不好东西接触,也没有什么痛苦;他这个年级大的人,那个根暗钝。但是他那个心的活动很强烈,那个感觉很强烈。所以到了越老的时候,那个忧跟喜的感受非常明显,非常明显;但是苦乐的感受,应该是很淡薄的。除非他有重大的身心的障碍,否则一般人到了老人、到临终的时候,多分都是心的感受的成分多。

    所以我们临命终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助念一定要注意事前的开导安慰。因为临终人的苦,如生龟之脱壳之苦,主要的是心中的挂碍,他这个挂碍你不为他开导,不为他打开,你为他念佛他这个有障碍,他心中忧惧,障碍你这个佛号的力量。我们临命终时候的苦,主要是心苦而不是身苦,他心中有烦恼障碍;所以这个临终人的开导安慰,是非常重要。

    其实老人家也是这样。我过去在佛学院的时候,有因缘亲近很多老和尚,老和尚的心情跟我们年轻人不一样。你给他买好吃的东西,他也无所谓,他做什么都无所谓,但是那种精神的嘘寒问暖,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他那个第六意识的感受特别强烈,但是他前五识的感受非常暗钝,因为这个根败坏了,根败坏以后,他前五识的了别性跟着暗钝了,所以他苦乐的感受很暗钝。但是第六意识的根是个心法,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暗钝的,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意识,那第七意识这个我爱执就跟烦恼有关系;所以老人家重点不在这种衣食的外在的享受,重点在精神的安慰,这个地方有差别,就是心的感受。

    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前六识的感受,有苦乐忧喜舍,这五种感受。这个是讲到“皆三受相应”,讲到这个地方。当然这个受,这是一种果报,第六意识它的这个果报是苦受、乐受、忧、喜、舍,五种感受都具足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名言,是不是也可能就是说前生他带过来的。

    【师父答疑】:当然这个名言…什么东西都一定是从种子生起的,不管业种子,不管名言种子,也可能跟前生有关;但是名言等于是你自己分别的,这跟业力就不一样了。业力要转变就不容易转变,业力的东西;但是你的思想,你可以改变,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件事情。但是所有的东西一定是从阿赖耶识出现,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没有一个法能够离开第八识单独存在,不可以;一切的色法,一切的心法,都不可以。所以名言种子也是过去生累积的,是的。

    【学员提问】:今生要改变比较容易是吗?

    【师父答疑】:也是看一个人的根性。善根强的人,他就容易去接受真理,容易去调伏自己,但是相对来说,名言种子是比较容易改变,这个业种子,连阿罗汉有时候都没有办法。

    我们讲这个生命,藕益大师前面说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恒沙劫前,犹若今日。约现在因,记未来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这句话我们经常这样子读,的确能够使令一个人开悟。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我们这个心识把它合起来讲,就是现前一念心识,每一个刹那它在造业,每一个刹那也在受果报。它也是因,也是果。

    那么这个心识开展出来就是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而这三能变当中,这个了境能变,不管是因地的造业,不管是果报的受用,它都是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你可以从这段颂文读的出来,说是“善不善俱非”,可以看的出来。你看它在因地的时候,造善、造恶、造无记,都是它造的,第七第八不参与造业。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呢,“皆三受相应”,受用果报也是第六意识。所以“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每一个心识造业受果,这当中主要关键的地方在第六意识,在第三能变。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个人要没有学习佛法,他就不太会用第三能变了,他的生命当中,多分来说是深深的受着初能变的影响,就是阿赖耶识;他过去生是什么业,注定该他要去做什么事,跟什么人结婚,生什么小孩,一生什么时候会死亡,大概就是这样子;我看一个人要没有学佛,他要解脱初能变很难。但是学习佛法的人,他能善用这个第三能变——这个了境能变;修学佛法,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来改造这个初能变,使令这个阿赖耶识的水流改变,可以的。只有一个学佛的人,他发自内心的觉悟,才能使令整个这个生命的水流有大方向改变,否则一般人我看多分都是受初能变的影响,受初能变的影响的成分多。

    我们一般人很少会用第六意识,很少,不会用第六意识,就是心随境转,第六意识就是随境界在转,随境界转就是跟着业力跑了。那当然是在整个生命当中,一般人这个三能变,我看要是没有学佛,初能变带着一种主导的角色;你过去是什么业力,你今生就怎么样,这个算命一下子就把你算死了。但是修行人,在整个心识当中第三能变扮演着主导角色,第三能变是一个主导角色,这地方有不同。

    这个《三十颂》,我不知道诸位的感受怎么样,这个《三十颂》讲的非常详细。我们之前也研究过《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作,当然玄奘大师也是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八识规矩颂》你看跟《三十颂》比起来,那这个功力还是有差。《三十颂》在解释心识的活动,那非常详细,非常深入。你看,简短的三十个偈颂,都是你要深入研究,那他把心识的那种活动状态剖析的非常详细;到后面你就知道,他讲那个生命的缘起,那文简意赅,词约理富。所以天亲菩萨实在是不得了的,那是像法时代的大菩萨,那是不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