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 作品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页)

    二、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

    三、云“了境为相”者——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也。

    前面初能变的行相是异熟,它有成熟业力的功能;第二能变的是思量,它能够对所缘境做深入的思惟度量。那么第三能变的行相是什么呢,了境,它能够去了别这个六尘的境界,它广泛的在色声香味触的境界里面去了别、去造作。这个是第三能变的一个功能相貌,这是总相,再看它的别相:

    一、云“差别有六种”者——谓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也。

    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它的心识的活动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但是这个第三能变的活动是有六个心识,六个心识一起活动,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一起活动。那么这个六识的活动,前面的总相,六识的总相都是了境——它对境界能够明了分别,但是开展出来有六种识,就是别相有六种。别相有六种呢主要是依根立名,就是这个心识要了别境界,它一定有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但是因为它和根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六识的名称是依根立名。为什么依根立名呢?这以下就讲出来了,它因为这个识和根有

    五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依、发、属、助、如”,先看依。

    一、依六根而住:这个六识的现行,它一定依止六根而安住;就是这个识,它一定有一个房子住,它依止什么呢,依止根而安住。

    二、由六根而发:这个了别性发动的出发点,说这个箭是由这个弓射出去的;这个六识的了别是从哪里开始发动呢,它的发动的原点是哪里呢?是从根发动出去的。

    三、系属于六根:比如我们的眼睛往左边看,我们的眼识就往左边去了别;眼睛往右边看,这个眼识就往右边了别。这个眼识一定依止眼根去活动,它系属于这个根。

    四、助六根了别:其实根是不能够了别的,根是一个色法,是一个神经系统,真正了别的是识,它帮助六根去了别尘境。

    五、如六根之各缘一尘:它随顺六根去攀缘各别的尘境;眼识攀缘色尘,乃至于意识攀缘法尘。

    故有六种识也。这个地方讲它的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那当然是一个总说,第三能变的功能就是“了境为性相,差别有六种”;开展出来是六种的心识的活动。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一、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我们看《成唯识论》的说明:

    附表十—: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

    《识论》云:“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復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

    《成唯识论》这段的开示,我们分两段。第一个是一个总相的说明,第二段是别相。看总相:说“了境为性相”,这是总相。说第三能变的一个相貌是了境,它对于这个外在的境界有了别的功能,像第七、第八都不是对外能够了别的;所以双显六识的一个自性和行相,它都以了境为它的一个自性,也是以这个来当做它的行相,这个是说明它的一个总相,把六识把它合起来说,就是“了境为性相”。

    那么把它开展出来,看它的别相。“由斯兼释所立别名”,安立它的个别名称。能了别境界,就安立为心识。这以下就讲出一个譬喻,如契经说:眼识是怎么安立的呢,谓依眼根了别诸色;乃至说意识是怎么安立的呢?依意根了别诸法。所以了境为性相,这是一个第三能变的总相;那么这个“了境”是怎么了境法呢,“差别有六种”,它们各自去依止它们的根,去了别它们各自的尘境,开展出来就是差别有六种。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表:

    这个表,前面两段的性相是一个总说,总相;后面的是别相,分成两段,先看总相:

    (一)“了境”

    “性”─体性──内二分

    “相”─行相──见 分

    说这个了境,了境当然是第三能变的功能,是“性”,性当然是内在的体性,是内二分,就是证自证分和自证分,这个我们以后再说明。相是外在的行相,就是见分,外在的功能,都是了境,这个是第三能变的总相。它开展出来的别相,就是前五识和第六意识:

    前五识: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尘。舌识依于舌根,了别味尘。身识依于身根,了别触尘。

    所以它各自有它依止的根,和它所了别的尘境。

    第六意识,依于意根,了别法尘。

    这个第三能变的别相差别有六种,一般我们是把第六意识独立起来,然后把前五识又是独立起来,分成两部分,这六识的差别是这样子。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主要的差别,说第六识和前五识有三种明显的差别:

    第一、前五识它攀缘境界的时候,它是一个别缘,各别的攀缘自类的境界。第六识是个通缘。我们说明一下。说眼识它只能在色尘的境界活动,眼识不能听声音的,不可以;耳识只能在声音的境界活动,去了别,它也不能去看色法;说是前五识的了别是别缘,它们特定的活动范围。但是第六意识它能够通缘,这个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它能够去了别色声香味触,都可以;它可以跟眼识合作,去了别色尘。它也可以跟这个耳识合作去了别声音,它可以,它通缘。所以第六意识它这个功能和前五识不一样。这第一点。

    第二点,前面是讲空间,这讲时间。前五识只能攀缘现在,不能攀缘过去未来,第六意识能够通缘三世。这个前五识的了境,它出现的时候是一刹那,攀缘现在,它每一个都是攀缘现在、现在、现在…它不能够攀缘过去未来;那么第六识能够去攀缘现在,也可以去回忆过去,也可以去臆想未来,可以的;这是第二个差别。

    第三个呢,前五识不能单独活动,就是第六意识可以单独活动。前五识的了别性,比如说眼识活动,它只有一刹那攀缘现前;如果第二刹那第六意识不帮助它,它就消失了。所以古人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说视而不见,眼识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假设你这个第六意识心不在焉不帮助它,眼识就消失了;因为前五识没有第六意识的帮忙,前五识不能活动,它的了别性不能生起,不可以,它一定要第六意识的资助。那么第六意识可以不必靠前五识的资助,它也可以跟前五识活动,它也可以单独的独头意识在心中修止观,也可以。

    这有三点的不同,所以我们一般的“差别有六种”也可以把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把它区分出来。这是把第三能变的一个总相、别相做一个说明。这以下再看第二段,了境的三种分别:

    (二)了境三种分别

    说它的差别是什么样的分别呢。它们在色声香味触法的了别有三种的差别:第一个是自性分别,第二个随念分别,第三个计度分别。先看第一个。

    一、自性分别——谓于现在所领受诸法,于自相上而分别之。

    这个自性分别是现在,就是当下。这个前六识的当下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在自相上”,这个自相就是自体的相貌,它不带名言,就像这个镜子去取相,比如说我看到这个花,我这个眼识去取这个花的相貌的时候,我没有出现花的名言,因为花的名言一出来,就共相了。因为「花」,这个教室的花,大殿的花,都是花嘛,它就没有特定的时间空间的一个差别;但是我眼睛取这个花的相貌,我没有生起花的这个名言,那是取到当下的这个花——在这个时间,这个空间这个花,那是自相的分别,直接取到它的自之体相。但是你如果去了别名言,那这个花,那全世界都有花嘛,那就不一定是现在这个花了。所以这个自相就是说,自性分别主要是不带名言,去取这个当下的境界,自相上的分别。

    二、随念分别——谓于昔时所领受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别之。(以其随逐明记不忘之“念”心所,五别境心所故名随念。)

    前面的自性分别是攀缘现在,这个随念分别是对于过去,你曾经所接触过的法;那么你在共相上——这共相就是名言了,假借名言的安立,去追忆,去回忆。所以这个随念分别当然主要是念心所,五别境的一个随念分别。你能够随念,这个境界已经不现前了,那当然是假借名言的引导去做一个分别,所以它是共相的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不现前诸法,思构而分别之。(即“慧”心所)

    计度分别就是,不管是存在于过去,也不管是现在未来,只要是不现前的东西,那么你当然是假借名言,来把它思构,再把它计度来分别它,那这个范围就很广了,计度分别就更广了。这个自性分别是不带名言,随念分别和计度分别那就带名言,都带名言。

    这个八识的一个差别,我们看:

    一、自性分别───第八识、前五识、第七识、第六识

    二、随念分别───第六识

    三、计度分别───第七识、第六识

    第八识和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换句话说,第八识和前五识的活动都不带名言,不能有名言的分别。《成唯识论》它是说为什么不带名言呢,主要是前五识和第八识行相太微细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自性分别。

    第七意识的分别有两种:它可以自性分别不带名言,它也可以计度分别;因为第七意识有慧心所,它那个恒审思量也能够计度分别。当然如果恒审思量是染污位,那它所计度的分别是我相、法相——我执,法执;如果它是清净位,它的计度分别就是二空平等之理,有这个差别。

    第六意识的分别是最多了,它可以做自性分别,也可以随念分别,也可以计度分别,第六意识的活动范围是最大;所以“了境为性相”,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在六尘的境界做三种分别,就是这样的。

    所以《成唯识论》说,前五识的了别性是随第六意识转,第六意识是善前五识都是善;第六意识是恶前五识都是恶,《成唯识论》是这个意思,前五识是随第六意识转的。这个地方是讲它的一个差别情况。

    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前六识的一个功能,“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有一个总相和别相的差别。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这个心识的活动,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要把它做开合的差别,开合的不同。当然合起来说就是:

    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约现在因,记未来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就是,如果把现前一念心识合起来,整个过去、现在、未来,整个十法界过去现在的因果就在你一念心识;你从你这一念心识当中,可以看到你的过去,也可以看到你未来的生命相貌。简单的说,就是一念心识就代表了你整个生命的所有。

    但是开出来就是三能变:有异熟的功能,有思量的功能,有了境的功能。这个异熟当然是一个仓库了,阿赖耶是藏,它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含藏无量无边的业力。这思量当然是一个染污的根源,它在这个广大的仓库当中捏造一个主宰的我,使令这个阿赖耶识的业力变成有力量得果报。但是,第七、第八本身没有调伏,没有修持的功能,它没有转变自己的功能。

    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第六意识了,“差别有六种”;就是你真正在心识当中,引导你趋向光明,引导你趋向离苦得乐的,这个第三能变是站在一个主导的角色。你的生命是趋向于痛苦,趋向于安乐,第六意识站在一个主导的角色;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它是主导的。你可以使令第六意识放纵,让它在广大的五欲境界活动,来增长你心中的罪业,到三恶道去受痛苦;它也可以在三宝的境界发菩提心,修习止观,调伏你的烦恼,积集广大的功德,使令你的阿赖耶识变成一个广大的功德,使令你未来的生命充满安乐,它也可以。

    关键点在这个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

    所以我们现在讨论到整个心识的主导中,站在主导中心的一个“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这是我们心识的一个主导的地位。我们趋向于善良,趋向于邪恶,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主要还是第六意识。这个前面的思量能变和异熟能变,它们本身没有引导的功能,它们只能随顺过去的习惯去作用。它过去是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要调整它,是要靠第六意识修观,否则它自己不能调整自己。

    【学员提问】:可不可以请主任再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自相”。

    【师父答疑】: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自相就是我们去了解这个东西,我们不要用名言,这一念心直接跟这个境界接触,取到它的相貌,如镜取相,不带名言。比如说我们看这个花,我们心中不要说它是花,这个时候我们取到它的自之体相,在某一个时间,在某一个空间,我们去了别一个花的境界。但是心中开始产生花的影相的时候,心中开始名言活动了,其实我们跟现前的境界已经脱轨了,我们开始在注意心中的名言了;这个时候,对它是共相了。

    共相就是共于一切法。就是我们心中出现名言的时候,我们开始注意我们心中的名言了,是不是,我们跟现前的花已经脱离了,那我们开始在共相在分别它了;这个花,有净律寺的花,有莲因寺的花,那就不同了。我们眼睛在看这个花,但是心中在思惟的已经不是这个花了,是我们过去所了解的各式各样的名言在那个地方分别,那是共相的分别了,就是夹带名言的就是共相分别,是这个意思。

    【学员提问】:那是不是我们看到任何境界的第一念都一定是自性分别。

    【师父答疑】:是的,第一念的话,多分都是自性分别;但是第二念以后,第六意识一定会带动名言,这习惯了,你一定会心中会带动名言。当然这个福报大的人,他名言好一点,他经常看到什么都很快乐;同样的境界,福报大的人,比较厚道的人,他会往好的名言去安立。刻薄的人,他看到第一念的时候,他安立比较差的名言。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是受用自己的名言,我们只有第一念去受用外境,第二念以后都是受用自己的名言,是这样子。所以为什么我们三十几个住在一起,每一个人心中的感受会不同,那我们安立的名言不同。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