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我们刚刚讲到真如,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性,我们应该要做两番的简别:第一番是要简别虚妄的遍计执。因为这个遍计执,我相法相的安立,是心中的名言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应该要简别虚妄。其次,要简别世俗的依他起。因为依他起是在某一种因缘下,出现的一种特别的个案。
道理是普遍在一切法上都通用的,所以真如它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谁把它创造出来的,不是,是佛陀他觉悟了这样的道理。所以这个圆成实性,它又比依他起性更殊胜,因为依他起是一种某种因缘下出现的一个法,或者是杂染法、或者是清净法,但是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这个真如理,我们凡夫和二乘人,都没有证到这个道理。
这怎么知道呢?我们凡夫只有随缘,没有不变。你做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你很快乐;你到三恶道的时候,你就很痛苦。所以我们是随缘,随顺快乐、痛苦的因缘而有变化,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有变化的,不是说不变的,有变化。所以我们跟真如理不相应,我们只是在随缘这一部分相应。随顺快乐的因缘、痛苦的因缘;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也不好。就是随缘,我们的心是随缘的。
阿罗汉的心情是不变,众生在苦恼当中,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天上人快乐当中,他也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他安住在毕竟空当中,内心是不变的,不能有变化的。但是他没有随缘义,他不能够说是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像观世音菩萨那种大悲心的境界,他没有。所以阿罗汉他只有不变义,没有随缘的道理,没有,所以这两个也都是偏一边。
只有大智慧的佛陀这一念心,他能够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他的内心当中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了。这个叫做“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是我们内心当中所应该追求的一个真实道理,是这个意思。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至少应该知道我们未来所追求的目标。说我们这一念心既然是生命的根本——万法唯识,那么我们这一念心应该要以什么道理做标准,才能够圆满成佛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要调的跟真如的道理完全一样。
不过这个意思是这样,这是一个圆满的目标。但是在次第上我们讲过,应该要先从不变下手,就是先破执,破名言。就是这个目标确认以后,我们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先做这个随缘不变的功夫,就是从假入空的功夫;然后起大悲心,再不变随缘。就是说我们在调这一念心的时候,也不妨是分两个次第,从唯识学的意思是分两个次第,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究竟的目标是要达到真如,所以叫做“即唯识实性”,是我们这一念心的真实体性。
这以下的唯识修行位次,它有很多很多的方便,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其实干什么呢?就是用这样的法门来调这一念心,使它契入真如,简单地讲就是这样。后面的五个阶位都是做这种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透过种种的方便,使令它解脱无明,而趋向于真如,就是做这个工作,而安排了五个阶位。
我们看,乙三、明唯识行位。
乙三、明唯识行位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前面所说唯识相的依他起和圆成实的性,怎么悟入呢?当然我们应该先悟入圆成实,再悟入依他起。先悟入唯识性,然后从唯识性当中,才开出清净的依他起。我们要悟入唯识的性,应该怎么悟入呢?蕅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有提出了三个问:
一问“谁人悟入”?是什么人能够悟入唯识性?谁有资格?
二问“几位悟入”?就是这个修学的次第。
三问“如何悟入”?它的悟入的方法,修行的方法。问这个人是什么种性?它的次第是什么?它的方法是什么?这当中问了三个问。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当中等于是有三番的答,论文里面有三番的答。“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这个种性,唯识学把众生的这一念心,这念了别性,安立了五种种性,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是声闻种性。这个声闻种性,就这个人所栽培的善根,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了,才能够回小向大。他这一条路是不能改变的,他成佛的过程一定要证得阿罗汉,定性声闻。第二个是缘觉种性。他一定要先证得缘觉。
第三个是菩萨种性。这个菩萨遇到任何因缘,不会退大取小。你说这个大乘非佛说,他的心“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不能动摇他。这种人他一定是直趋菩萨,直趋佛果,菩萨种性。
第四个是不定种性。这个人的种性是不决定,可能会退大取小,也可能会回小向大,不定种性。第五个是无性种性。这个无性种性,他只有人天的善根,没有出世间的善根。这五种种性。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这当中只有菩萨种性有资格悟入唯识实性。菩萨当中又分成两种种性,这个每一个种性又两种种性,就是菩萨种性是怎么建立的呢?
第一个、本性住种——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这个是我们过去世无始劫的串习,他阿赖耶识当中有一种大乘无漏的善根。这个善根主要是约信心的善根,蕅祖的解释是这个意思,就是本性住种是偏重于在这个信心的善根。
第二个、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这个习所成,是偏向于智慧的善根。就是我们去听闻这种清净法界所流出的等流正法,佛陀的这清净的名言,生起智慧光明。习所成种性是偏重于在智慧这一部分。
附表二十——“大乘二种性”差别表
就是说要悟入唯识实性,要有大乘菩萨的两种种性,这以下就把这两种种性的差别,作一个表来解释。先看第一种情况。
一、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是有本性种子,亦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他不闻教理的时候,内心当中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诸法实相,内心当中活在自己的我相、法相当中。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道理完全不懂,他只知道活在自己内心所安立的名言的我相法相。但是这个人既闻教已,内心跟清净正法一接触的时候,便速开悟。就把心中的这种我相法相完全否定掉了,开始随顺真如而运转。这种人是有佛法的善根,也有佛法的智慧,信心和善根,有本性住种,也有习所成种。这第一种人最圆满的,千年的冰山雪莲。
二、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没有闻教的时候也是茫然不知。他听闻教了以后不能明白,智慧不够,老师讲了很多很多,他完全听不懂。但是深生渴仰,这个人难得,他听不懂,内心非常得好乐。这个是怎么回事呢?但有本性种子,未有熏习种子。这个人过去信心的善根栽培得特别强,跟大乘佛法的善根信心因缘结得深;智慧的栽培不够,不能够明白。但是深生渴仰,就是法师讲课,他每一堂都来听,说法师讲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他很想听,这种人也是有。怎么回事呢?就是有本性住种,没有习所成种。
三、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飡採,都无信乐者,原无薰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观心法要》——
说这个人他不闻教理的时候是不知道,听到以后跟不闻完全相同。怎么说呢?绝不飡採,都无信乐。心中对这些法完全没有想要领纳受用的心,没有信心好乐。就这个人对大乘佛法,信心的善根也不够,闻思的智慧也不足,两个都没有,是这样子。
这个意思,本性住种是一个基础,一定有本性住种,才能够生起习所成种,一定有信心才有智慧,所以它的简别只有三种。但是你有本性住种,不一定有习所成种,有信心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一定要有信心做基础。
比如我们看十大愿王。前面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其实这个主要是在修皈依,修信心。我们礼敬诸佛,每天不断地拜佛,赞叹佛陀,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对佛陀做种种的供养。这个人能够成就大乘的本性住种,他以后生生世世不断地赞扬佛陀,听到大乘佛法会生欢喜心。能够进一步“请佛住世,请转法 轮”,那就更殊胜了,能够从法义当中去闻思,就有习所成种,他以后不但是欢喜,还可以开悟。
我们回到讲义。这以下等于是说,谁能够成就唯识实性呢?谁能够悟入真如呢?必须要具足大乘的两个种性,缺一不可。你对于大乘佛法要有信心,还要有闻思的智慧;有闻思的智慧,还必须有信心。你才有资格悟入唯识实性,是这个意思。这是回答“谁人悟入”,就是必须具足大乘菩萨的两种种性,这种人就可以悟入。你看到大乘佛法非常好乐,而且你也能够从学习当中了解道理,这个人就能够悟入。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这个是答第二个问,就是几位悟入,就是五位。看蕅祖的注解。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之问。是谁能够悟入呢?就是具足两种种性的大乘菩萨。
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方能悟入”,就是“具此二性方能悟入”,是答其如何悟入,就是这样子悟入的。
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总徵下文也。几位悟入,就是五位,来征起下面的文。
好,我们看以下的各别解释这个五位的差别。先看第一个,资粮位。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
就是修这个大乘的顺解脱分。这个顺解脱分就是一种闻思的智慧,这种智慧是随顺于解脱的。对于八识的性相能生信解。这个信就是本性住种,这个解就是习所成种。看论文的偈颂。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这当中把资粮位划出了一个标准。说资粮位的最高期限是什么呢?“乃至未起识”。就是说你从凡夫开始,乃至到还没有生起大乘的顺抉择识。在这个时候之前都是资粮位。但是他内心当中渴望追求唯识的真如实性,那么他怎么安住呢?他主要是以四弘誓愿,以这样的菩提心,也带一点福德、智慧两种的资粮。以四弘誓愿为根本,挟带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加行,他来安住在唯识实性,勉强安住在唯识实性。但是“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对于二取,就是能取、所取,或者是说烦恼障、所知障,也可以说二取,对这个二取的种子还不能有伏灭的功能。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第一段是个总说,第二段别释。看总说。
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
这个菩萨干什么呢?他不是要做国王,他要追求无上菩提,追求无上的这种觉悟的真理。依止这样的一种希望,他做两件事:修习无量的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样的福德资粮;他也应该要修习无量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当然这个修习,不是说你两个眼睛一闭就能够生起智慧,要闻思。这个就叫资粮位,就是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趋向无上菩提,叫资粮位。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那么他为什么要追求无上菩提呢?当然刚开始我们应该是要追求安乐,观察我们的身心,根本上有老病死的干扰,就我这个色身会老、会生病、会死亡。而这样的老病死都是不自主的,我们不能做主,这是苦恼的果报。那么我们应该要解脱这个果报,应该追求无上菩提,这叫出离心。然后我们应该观察,在这无量的生死当中,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过去都做过我的母亲,他们的身心也是老病死的干扰,所以我有一份不共的责任,来拔除他们老病死的痛苦。
但是我现在没有能力怎么办呢?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我必须要赶快把这个无上菩提拿到手,才能够以无上菩提现出无量无边的方便,来度化他们。所以我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为拔除他们痛苦的原因,我应该要勤求解脱。因为我要堕落了,那么这些如母的有情就没有人救拔了。为有情故勤求解脱,这个叫做大乘顺解脱分,大乘顺解脱分是这样子安立的。
这是个总说,再看别释。别释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个消文,第二个是释义。看消文。
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但以四弘誓愿,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这个菩萨还不能够生起加行位中的这种顺抉择识,这个抉择就是智慧,这种加行位的智慧。这种加行智的智慧就是一种修慧,简单讲就是禅定相应的修慧。因为他只有闻思,还是散乱心,所以还不能够生起加行位的顺抉择识。他的内心是以什么功德来求住唯识性呢?以四弘誓愿,他观察这个众生太苦恼了,所以他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
那么要达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该怎么办呢?必须做三种事: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不断烦恼不能度众生;你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不修习 法门,也不能度众生;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不成就佛道,也不能度化众生。所以依止众生无边誓愿度,开展出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弘誓愿。以这样的愿力安住在一个唯识的胜义性,内心当中跟真如可以说是相似的相应,在这个阶位都叫做资粮位所受摄。看以下的解释。
此位菩萨,发起大菩提心,亲近真实善友,作意勤求正觉,修集福智资粮,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耳!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靠着四种的殊胜功德力:
第一个大菩提心—内因力,他虽然内心很多的障碍,但是愿力支持着他。他为了利益有情的这种心情支持着他,使令他能够突破他的障碍。
第二个,亲近真实善友—外缘力,依众靠众。说我烦恼很重,但是没关系,我依止一个清净的僧团、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摄持,他能够安住在唯识实性。
第三个作意勤求正觉—作意力,他要不断不断地作意,不断不断地去如理作意,追求无上菩提的功德,觉悟活在无明当中的过患,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件事情。换句话说,这样的一种理念不是任运现前,要不断地作意,不断地要警觉自己。
第四个,修集福智资粮—资粮力,他心中有福报、有闻思的智慧,在支持着自己。
这四种力量就是因力,因缘的因,内在的因,就是四弘誓愿大菩提心;缘力,外在的缘,就是善知识,因力、缘力;作意力,不断地如理作意;还有资粮力,有这两种资粮。一个人福报太薄,修行也有障碍,你安住在唯识实性有困难,你只能安住在无明,不能安住在唯识实性,因为没有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