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页)
所以这个道理懂,你讲它是有也对,你讲它是无也对,你说亦有亦无也对,非有非无也对,通通对。就是一切法本来的道理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道理就对了,这就是圆成实性。所以说这个三性和三无性都是落一边,但是它不妨是悟入诸法实相的一个方便门,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第三十面。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一个唯识相,就讲一些依他起的相状,包括八识的杂染的相貌,也包括无漏的四智菩提的相貌,这些都是依他起。这以下讲唯识性,讲圆成实性。
乙二、明唯识性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讲内心的作用,这个地方是发明我们内心的真实道理。前面是讲这些事相的,我们这一念心随顺无明的因缘,就变现了八识;我们这念心随顺真如的因缘,显现了四智菩提。这个只是某一种事相,它显现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一切事相当中有一个总相,就是一个拢总的道理来摄持这些事相,这个道理是什么呢?“此诸法胜义”。这个“此”者圆成实性,这样的一个道理是殊胜的,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所能觉悟的。大智慧的佛陀才能够在一切的杂染法、清净法当中,找出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特别的殊胜——胜义。
那么这个道理,我们总要有一个名称来表显,这个道理是什么呢?“亦即是真如”,或者我们就以真如来代表这样的一个殊胜的真理。为什么叫真如呢?“常如其性故”,它的体性是如,就是不变义。这个道理,你把它放在这个凡夫的世界,是可以说得过去;这个道理你把它放在圣人的清净世界,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这样的真理是不能改变,通十法界。
比如说现在我们的电脑资讯,他现在发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可能一百年后不能用了。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发明一个牛顿定义,这个有一种道理,但这个道理拿到月球上不能用了,因为月球地心引力不一样。这个道理拿到色界天不能用,因为色界天的物质跟我们物质不一样。我们很难找一个道理,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很难。说这个道理在欲界是这样子,唉,欲界要吃饭的,不吃饭的会死掉。但这样的道理到色界不能用了,因为色界不需要吃饭,就被推翻掉了。所以,这个道理可能只是用于凡夫,杀人一定堕地狱;但是圣人有时候也是不可思议,以大悲心来杀人,他没到地狱去。所以说我们很难找一个道理,在空间上通于十法界,在时间上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很难。
只有佛陀的大智慧才能够发明一个道理,“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这个道理常如其性故,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推翻它。你把它放在十法界,把它放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常如其性故。就是一切法随缘而不变,它不变而又能够随缘;真空而又妙有,妙有而又真空。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性,我们的内心就是这样子。
当我们这一念心随顺杂染的因缘,就现出杂染法界,它的体性是不变,它的体性是我空法空。它随顺杂染的因缘,随顺无明,就显出六凡法界,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当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随顺真如的时候,就成就了法身、般若、解脱。这个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性,真实的道理。
这意思就是说,前面的唯识相就是杂染的法界、清净的法界,这个地方用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就是唯识性。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这样的道理我们怎么能够开显呢?要远离我法二执,由二空的智慧才能开显。这个道理是诸法的胜义,太殊胜了,世间上的道理是不能比的。它的名词,或者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都可以。真,就是真实不虚妄,这个道理是不虚妄的,不颠倒的,它没有变化的;如者,恒常而不变易。真,它真实而不虚妄;如,如常而不变易,所以叫“真如”,来形容这个道理。再看第二段。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我们凡夫造了很多很多的恶业,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减少;圣人造了很多很多的功德,在我们心中,他的道理也不能增加一点。在迷,也不能染污它;在悟,也不能使令它清净。它的体性,这样的道理是常如其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真实体性。我们这一念心是怎么真实体性呢?讲了那么多,我们这一念心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简单道一句,我们这一念心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这个道理。“即唯识之实性也”,这一切的事相都是依着这个道理在运转,是这样子。
好,我们看附表第十九,根据蕅祖的《观心法要》,把这个真如——唯识实性,把它做一个说明。附表第十九、唯识实性。就是附表第四十一面。
附表十九——唯识实性
这个唯识实性就是真如,它有两个相貌,从两个角度去看。
(一)自性
“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
第一个,从它作用的角度,“于一切位”。蕅益大师把“常如其性”加一个“于一切位”。“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什么叫于一切位呢?“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而随缘,故云一切位”。从它的随缘义来说,不管是圣人,不管是凡夫,有各式各样染净的因果,世间、出世间的差别,十法界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些差别的相貌是什么道理建立的呢?是因为真如它能够不变而随缘。所以讲这个道理是遍于一切位,它有随缘义。那么从它的不变义来说:
“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它也具足不变。说我们看到很多唯识的相貌,心识的相貌有了境、思量、异熟。每一个人在造业的时候,善业、恶业的势力不同,每一个人对于了境的功能、思量的功能、异熟的功能也各式各样。男人有男人的了境、思量、异熟,你今生做一个男人,你的了境、异熟、思量是这样子;你下辈子变成一个女人,你的了境、异熟、思量又变化了;你做一个蚂蚁也不同,做一个转轮圣王也不同。这都是属于随缘义,各式各样的差别。
但是这当中,我们的心应该有一个体性是不变的,就是常如其性故,它有一个不变的体性。当然这个不变的体性就是空,简单讲这空性是不能改变的,我空法空是不能改变。所以,真如也有随缘不变,它“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这种空性的真理,你造恶业和造善业是不能使令它改变。
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这个“随缘不变”,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样的道理在凡是不能减少,在圣也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讲一个譬喻,如水和冰同一个湿性。这个水是一种赞叹,就是圣人的涅槃清净的功德,这个冰就是凡夫的这些苦恼的境界。不管是水和冰,都是同一个真如道理。这世间上是什么道理呢?就是一个真如的道理,同一个湿性。这种道理“岂凝然死定之谓哉?”这个是呵斥外道的无想定和小乘的灭尽定。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我们凡夫的心,这个遍计执,在唯识的相——八识的作用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执著,使令我们非常苦恼。内心就在这个成败得失当中,一天一天的很大的起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安乐,这个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安乐处。找一个安乐处,就是我们希望在风吹雨打的这一个扰动环境当中,希望有一个家安住,那种心情是一样,希望这个地方不受任何的是非、成败、得失的干扰。
当然外道没有学习佛法,他双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采取一种逃避的方式,这些事情我都不管你们了,我安住在我的所缘境。透过专注,一次一次地“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哦,他的内心也创造了一个安住处,就是禅定的境界出现。这当中主要还是四禅。四禅没有这种苦乐忧喜的干扰,内心特别寂静。它也不像四空天的昏暗,这个四禅是最好的,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他就以这个当作安住处,认为这个就是本来面目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究竟皈依处了,真正皈依处。
但是这个四禅,因为它还没有随顺宇宙的道理,它还是一个唯识相,是一个事相的东西,因缘所生法的事相东西,不是一个真理。所以当它业力一活动的时候,又破坏掉了。二乘的圣人观一切法空,由我空的智慧把心中的无明息灭了,他也能够到一种涅槃寂静的状态。但是这样的道理本身,没有随缘的这一部分的功德,没有万德庄严,所以大乘佛法对小乘的涅槃也是呵责的。
只有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以后,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他内心当中没有生死,但是他的身相还是在生死中出现,度化众生;虽然在生死境界出现,随缘义,但是他内心当中还是不变,无我无我所。这个真如无为,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这个世间上很多的贤圣,我们怎么把贤圣划出等级呢?不能用有为法来划。说这个贤圣他布施了一百万,你布施一千万,你的功德比他大,不是这样讲,不是说看哪一个庙盖的大,哪一个眷属多。这个有为法,都不足以做贤圣的一个差别标准。
那么什么能够做贤圣的标准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他内心当中是安住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内心当中是以禅定为道理,就是我们人生的安乐处是什么呢?禅定是安乐处。那你这个是一类的人,一类的众生。说我们生命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偏真涅槃,一切法是一个完全寂静的状态,这个也是一个选择。生命追求是什么呢?是一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一种“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切法真空当中显出无量无边的依正万德庄严。那么你安住在这样的道理呢,这个是一个佛的法界了。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要离苦得乐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目标给确认,你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们讲“一切法常如其性”前面的整个唯识相就是杂染、清净,杂染法、清净法。就是说,我们现在应该要去追求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什么样的目标呢?真如无为是我们的目标,就是唯识的实性。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就是把我们的皈依处给它标出来。我们的内心应该调到什么样的状态是最快乐的?就是你这一念心调的跟真如的道理相随顺,这个时候是最大的快乐,是这个意思。
“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这个地方就是把我们的内心的一个状态,划出一个标准,我们内心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够显现佛的法界呢?就是“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你的内心能够跟这样的道理相应,你就能够现出佛的法界;你的内心跟偏真涅槃相应,这个道理相应,就现出阿罗汉的偏真涅槃法界;你的内心跟禅定法界,就现出四禅的法界;你的内心跟散乱心相应,就现出凡夫的这些欲界的法界。就是你内心跟什么道理相应,就变现什么样的事相,是这样的。我们这一念心,从唯识的意思就是,我们内心应该把它调整的跟真如的道理相应,这个是最圆满的,是这个意思。
好,再看它的差别。唯识实性是怎么安立?为什么安立一个实呢?这个真实是怎么安立的呢?
(二)差别
略有两种:
一者虚妄:谓徧计所执——为简虚妄;
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说实性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追求真实的东西,不喜欢追求虚妄的东西,一种欺诳性的东西,这个真实是要简别虚妄来安立。一者虚妄,就是遍计所执。这个遍计所执是我们所要简别的,我们认为我相、法相,这些都是遍计所执。二者真实性,谓圆成实性。这圆成实性是是真实存在宇宙间的真理。这个实,是从简别虚妄而安立了真实。
復有二种:
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为简世俗;
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说实性。
——《成唯识论》——
当然我们也能够使令这一念心生起很多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这些依他起的事相,这些是世俗的境界。这种胜义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因为你不明白这个道理,究竟是不能解脱。所以这个“实”,又要简别世俗谛的依他起。当然你证得胜义谛,一定能够生起清净的依他起,一定的。但得本,不愁末,就是这一句话,但得本,不愁末。
“为简世俗,故说实性”。说这个圆成实性,要简别遍计执的虚妄,也应该简别依他起的世俗,而安立了“圆成实性”,这个地方是发明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