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页)
所以从万法唯识当中我们会知道,要去断除自己恶念的相续,这件事很重要,“破和合识,断相续心”。比如说我们过去,要不了解《唯识学》,看印光大师说在念佛的时候,“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就觉得打打妄想也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那么紧张,要把妄念给消灭掉呢?但是当我们了解唯识以后,就知道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见相和合都是一个业性。每一个刹那刹那的见相二分都是一个业性,这个业性对你来说,对你未来的生命都有决定性。
净土宗很强调转念念佛,就是这个道理。你烦恼活动的时候,烦恼的见分跟烦恼的影像一接触的时候,你要赶快停止下来,因为你未来的刀山油锅就在那个地方念念成就了。这怎么办呢?转念念佛,以佛号来取代你的烦恼,以佛号的见分,还有所缘那个佛号的相分,清净的见相二分的和合来转你的烦恼,“不能转,要它转”。转久了以后,你的生命就会有变化。就是你这个生命本来是应该怎么样的,那个势力就薄弱了,另外一个部分你所栽培净业的势力就强大了。
所以我们了解《唯识学》以后,你就会注意你的起心动念,因为你的每一个见相二分的和合,它对你的生命是有决定的影响力的。当然主要还是见分,以见分为主,这个叫万法唯识,是这个道理。大家有没有问题,这一段?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看戊二、广释万难,广泛地解释外人的问难。分成三段,初、释分别由何难;二、释生死由何难;三、释伪经三性难。这以下有三种的问难,对万法唯识的道理,外人提出了三种问难。看第一段,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戊二、广释外难(分三:己一、释分别由何难。己二、释生死由何难。己三、释违经三性难。 今初。)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这意思是外人就说,唯识的论者提出了一切万法唯独是心识所变现,这个外境是离开心识是不存在的。这样子讲,“由何而生种种的分别”?说我们这一念心识一定要有境界的所缘缘才能够分别,如果离开了境界,这个分别心怎么来呢?说万法唯识,好,这个心识是怎么生起的?是这个意思。说一切法是由心识所变现,那么心识是怎么有的呢?是问这个问题。我们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颂曰: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这个是解释“分别由何难”,我们把这个偈颂分成两段:前半段是说明四缘引生,四种因缘引生;第二段是说明辗转而生,先看第一段。这个心识的生起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属于业力的,“由一切种识”,这个一切种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是一个根本识,它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种子遇到因缘的时候,“如是如是变”。这个变,就是从生位转成熟位,叫做“变”,这个变就是转变。就是从一个“生”的种子位,转成一个熟的现行位,叫做变。
因为这个变的种类很多很多,所以就加一个“如是如是”,表示这个变现的情况不是一种,是很多种很多种。色法有色法的种子,变现色法的现行;心法有心法的种子,变现心法的现行。心法有各式各样的心王,有八识的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所以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我们的心法这个分别的功能它要生起,阿赖耶识一定有这样的种子,这第一个。
其次“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讲展转而生。这个心识的活动,它从第八识变现出来以后,前七转识跟根本识相互的作用。前七识它有各种各样的境界,跟境界一接触,这个时候它又产生很多的作用,很多的情绪。前面的一切种识是完全讲业力,不讲你当时的情绪,只讲业力。业力把外境给变现出来,也把心法给变现出来。当然境界有境界的种子,心法有心法的种子,阿赖耶识都把它变现出来了。或者变成一个男人的心识,男人的果报体;或者是一个女人的心识,女人的果报体。各式各样的心识,各式各样的境界,这个叫做“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变现出来以后,这个人是活的,他会产生很多的情绪,心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时候的心识它会在境界里面活动,或者是在染污的境界活动,或者在清净的境界活动,这个叫展转力,前七转识的一种互相资助力。因为这样的互相资助的关系,“彼彼分别生”。这个彼彼就是很多很多的种类,在因地上有善性、恶性、无记性,果报受用上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这个性和受又有三界的差别,有欲界的性受、色界的性受、有无色界的性受,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所以讲“彼彼”,种类很多的分别心识,就是这样生起的。
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是怎么有的呢?第一个是跟业力有关。比如说我们是一个男人的心识,这个男人的心识是怎么有呢?就是过去有这样的业力去熏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变现出一个男人的心识。这个男人的心识有男人的果报体,男人的依报环境,这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我们这一念男人的心识跟环境一接触的时候,它又产生很多很多心所的情绪。这个时候又产生变化了,就是你现生的造作,你今生的烦恼的厚薄,又会影响到你心识的变化。跟业力有关,跟你现在的情绪有关。所以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两种情况。再看蕅祖的注解。
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
这三种的问难,先解释分别心识是怎么生起的?
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薰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
这个地方先解释“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这一切种识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因为过去,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过去有很多的生命,累积很多的业力。这个业力就产生很多的前七转识的心、心所,善的心心所、恶的心心所、有漏的心心所、无漏的心心所,这些各式各样的种子。这些种子一次一次地熏习、乃至于增长、最后成熟。成熟以后就如是如是变,就产生很多很多的变化。这是第一个,就是由这个业力所变现。
又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其次“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又以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产生一个生命以后,我们生命的本身又是一个有造作功能的心识,这个时候前七识的现行又互相地资助,各式各样的分别又生起来。这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好,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六。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先看“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先讨论这个业力所变现的情况。这是第一个,总标四缘引生。业力变现心识,有男人、有女人、有诸天、有三恶道的心识,这当中有四种因缘,开出来有四种因缘。
一、亲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亲因缘就是它的条件,第一个它是有为法,就是它是一个有造作因缘而有的。强调它不是本来具足的,它是一个有因缘才出现的色心二法。这样的有为法,它有一种亲办自果的功能,亲自能够成办自类的果报,它有一种招感果报的功能。当然你熏习是一个庄严的色法,就变现庄严的果报;熏习是一个良善的心所,就变成良善的心法。就色心二法,都有它的一个亲办自果的功能。
它的自体有两类:第一个是种子,第二个现行。种子,色法的种子,心法的种子,各式各样;第二个是现行。种子生起现行,它也是亲因缘;现行熏习种子,也是亲因缘。种子和现行都是属于亲因缘,它都有亲办自果的功能。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单单是亲因缘还不能够生起心法,要有一个所缘缘,这个所缘缘是什么呢?“谓若有法”,这个有法,有者,存在也。这个法是一个存在的东西,简别它不是一个龟毛兔角,它是一个有存在的东西。这第一个条件,这个所缘缘是能够见闻觉知的,不是天方夜谭。其次,“是带己相”,它一定要挟带一个自己的相貌,简别它不是种子。种子也是有法,但是种子不能见闻觉知。这个所缘缘的条件,要挟带自己的相貌,它要能够去见闻觉知,要能够攀缘。
第三个条件,“心或相应所虑所托”,它必须是心王和相应的心所所虑、所托。这个虑就是思虑,这个托是依托。这个所虑所托,我们举两个情况来说明,就容易了解。
第一种情况,就是所虑非所托,它是所虑非所托的情况。比如说我们遍计的我法二执,以无自性故,它是所虑非所托。说我们认为五蕴里面有一个我,这个我是所思虑的,但是它不能当依托,它没有实体,心识不能依托“我”。因为这个我本来就不存在,我们捏造出来的,所以它是一个所虑而非所托。
第二个,所托非所虑。说镜子去取影像,这种情况,影像跟镜子的关系是所托非所虑。因为镜子没有思虑的功能,但是它可以把影像印在自己的镜子上,它是可以当所托,不能当所虑。
这个所缘缘它跟心王、心所的关系,要具足两个:一个是所思虑,它要是一个能够思虑的境界;第二个,它要是能够依托的一个真实的物体。当然这个所虑所托,等于是在总结前面的“谓若有法,是带已相”。你一个有法,是带己相,当然是一个所虑所托。
“此体有二:一、亲的所缘缘。二、疏的所缘缘。”这个疏的所缘缘是指的本质相分。它对我们来说是比较疏远,因为我们根本攀缘不到,是众生的共业所感。亲的所缘缘是我们每一个人得到的影像相分,我们自己能够受用的,叫亲的所缘缘,这两个都是所缘缘。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这个等无间缘是指的八个识,八个现行的心识和彼相应的心所。“前聚于后聚”,这个前聚指的心王和心所叫一聚,因为这两个性质是相随顺的,“和合是一,故名一聚”。这两个和合在一起,就像一个东西一样,叫聚。前一聚的心王心所,跟后一聚的心王心所,它是自类无间。自类简别不是它类。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心王心所,跟自己的心王心所,叫自类。第六意识不能去开导第七意识的心王心所,这个第六、地七就不是自类。自类就是,第六意识的心王心所跟第六意识的心王心所,叫自类。
这当中没有间隔,前一念灭、后一念生,没有间隔。“等而开导,令彼定生”,使令这个后念的心所生起。前一念的灭,是后一念生的一个等无间缘,这叫等无间缘。就是前一聚的心王心所消失了,它引生后一聚的心王心所,叫等无间缘,这当中没有间隔。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这个增上缘,谓若有法。这个法也是有存在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这个法有胜势用,有殊胜的作用,什么作用呢?能于余法,对于其它的法,能够相帮助,或者是障碍。
比如说信愿持名,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主要是这一念心要具足三种功德:信、愿、持名。要对阿弥陀法有皈依的心,对阿弥陀佛有往生的愿力,要不断地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当中你要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会障碍你三种功德的生起,这个就是违,它对你往生也是一种逆增上缘。你要造了善业很强,虽然这个善业不是你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亲因缘,但是它对你的信愿持名有帮助的功能,它在后面能够推你一把,叫做顺,顺的增上缘。说它本身不是生起诸法的亲因缘,但是它能够对诸法有顺和违的功能,是这个意思。
“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说虽然前面的三种因缘都有增上的作用,但是这第四个是除掉前面三种情况,而取其余的情况。就是除了前面三种情况以外的都叫做增上缘,为了显示诸缘的差别相故。
我们心识的生起有四种因缘。这个亲因缘主要是业力,你有得到人的果报的业力,还要很多因缘的。要有一些所缘缘,一些环境;还有等无间;还要有增上,你没有父母的因缘,还不能得人的果报的。但是主要的还是亲因缘,就是你要有得到人的这样的资粮,要有五戒十善,你的内心当中要摄持五戒十善的资粮;要具足三种的因缘,你临命终的时候还要看到各式各样的境界,来生起一些爱取的烦恼,然后才能够投胎,所以这个心法的生起有四种因缘。
色法的生起我们也解释,色法的生起两种因缘就好:亲因缘和增上缘就好。这个色身,色身的生起,或者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有种子和增上缘就可以了,不必说所缘缘和等无间缘;但是心法四种因缘都具足。这一段是解释“由一切总识,如是如是变”。先到这里,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所缘缘。所缘缘这句话,就是这个心生起,要有它所缘的境界。这个所缘的境界是它生起的一个助缘,叫所缘缘。就是这个心法,见分要生起活动,要有相分,这个所攀缘的境界是它生起的一个助缘。这个助缘是怎么回事呢?“谓若有法,是带己相”,这个法是一个存在的法,这个所缘缘必须有一个相貌,能够攀缘的相貌。这个相貌跟心王心所是什么关系呢?“心或相应,所虑所托”,它是心王所思虑的对象,也是一个心识所依托的境界。心识一定要一个所依托,这个境界是它所依托,也是它所思虑,这个就是所缘缘。那么它种类两个:一个是亲的所缘缘,一个是疏的所缘缘,这两个都叫所缘缘。
所缘缘当然一般是相分,也不一定是相分,见分也可能是所缘。因为自证分有时候攀缘见分。而且第七意识的所缘缘是谁?第八识见分。是的,所以见分也可以当所缘缘,心法本身也可以当所缘缘,是不是?所以所缘缘包括相分、也包括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