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面露惊喜之色(第2页)

且由于部分守城之地对敌狭窄,守城士兵亦感空间局促,此类关口不宜安排过多战士,否则非但无益,反而成为累赘。

于是,他留下五十万守城将士作为最后的防线,不可轻动。

至于余下的四百五十万大军,他则计划主动出击,一味死守则难以为继。

在潼关庞大的军帐之中,殷公明正与诸位主将商讨战事。

营帐之内,赵玄鹤面对众将言道:“西陲的百万雄师正向潼关逼近,然而,别看他们气势汹汹,实则虚有其表。我们依托潼关之险,已占尽先机。”

“战略上,我们要轻视他们;战术上,则需重创他们,方能克敌制胜。”

言及此处,赵玄鹤深知是时候阐述具体战术了。

“近日我详察了潼关地形,五十万兵马足以发挥此地之利,至于余下的四百五十万大军,我意令其出城迎敌,毕竟,进攻乃最佳防守。”

座下一位将领即刻提出疑虑:“诚然,但城外作战需谨慎,毕竟敌军数量庞大,盲目交锋恐非上策。”

其余将领闻言,纷纷点头赞同。

赵玄鹤亦点头,说道:“确是如此,因此,我依据西陲大军可能的进军路线及我方现状,制定了一套临时战术。”

“游击战术。”

随后,赵玄鹤在营帐后方的巨幅地图上勾勒数条线路。

“此乃西陲大军最可能经过的路径。”

接着,他在这些线路的关键地形上迅速标记。

“因地形所限,这些路径遍布密林、石林等复杂地貌。”

“我意从军中挑选一批敏捷善战的士兵,轻装简行,以万人左右为一战斗小组,在这些地形中设伏骚扰西陲大军。”

“不求重创,旨在消磨其士气,当然,若有意外收获更佳。”

赵玄鹤继续说道:“为此,诸位可将这十六字作战要诀传授给游击战的将士们。”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众将听后,面露惊喜之色。

妙哉!

见状,赵玄鹤道:“此仅为序幕,待游击将士消磨西陲士气之后,方是正戏上演之时。”

……

石林

姜子渊率领的大军行进途中,必经一片由巨石构成的山林。

这石林宛如天然迷宫,且范围广阔,四周皆为崇山峻岭,绕行几无可能。

千万大军,即便是微小的调动,也会引发巨大动静。

西陲行军营帐中,姜子渊凝视着地图上的石林。

“若我是玄鹤,定会将主力集中于潼关,借助天险死守。”

念及此,姜子渊心中不免忧虑,毕竟,即便他拥有千万大军,要想攻克由五百万大军把守的潼关,亦非易事。

这皆因军中有众多修士,若皆为凡兵,攻克潼关,恐需兵力增至二十倍有余。

另一边,雷震子麾下的骁将已悄然行动。

他们精心挑选出一批批游击队伍,并将雷震子的游击战术精髓——十六字诀,传达至每一支小队。

每万人编成一支游击小队,总计选出两百支小队。

这些小队的首领被雷震子提前嘱咐,务必牢记姜子牙大军可能行经的路线地形。

故而,石林的地貌他们早已了然于胸。

在确定姜子牙大军将穿越石林后,雷震子再次强调,要他们熟记石林每一处地形,乃至石林中的特殊地点与石峰。

雷震子告诫他们,游击战之根本在于对地形的深刻了解。

时光荏苒,姜子牙的大军按既定路线步入石林。

千万大军,使得队伍绵延不绝。

这庞大的身躯,正是游击队的可乘之机。

姜子牙位于大军中前段,四周石峰林立,高达数十米。

大军稳步向前,未见异常。

猛然间,自石峰之后,一支身披大夏战甲、骑乘高头大马的队伍如闪电般杀出。

他们如同锋利之箭,一击即退,不留多余动作。

西岐此处的将领初以为己方大军来袭,急忙布防。

但防御阵势刚成,四周却空无一物。

唯余刚才那支万人小队留下的上千西岐士兵,静静地躺在冰冷的地面上。

方才,自西岐大军四周不同方位,数十支万人小队同时发起突袭。

首次交锋,便令西岐措手不及,一轮攻击便折损数万兵马。

大军之中,姜子牙惊异不已,认为雷震子此举毫无意义,即便此次重创数万,相较于千万大军,亦是微不足道。

稍等片刻,未见异样,姜子牙下令大军继续前行。

同时怒斥:“大夏之军只知玩弄这些卑劣手段,于我军大势毫无撼动,我料他们再也不敢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