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和米酒 作品

第299章 前湾堤村(第2页)

回到最近的集镇,白浪镇。

这里跟镇江一样,原来是潍河的出海口,涨潮之时,海水倒灌,河面会形成三尺高的白浪,由此得名。

只是如今海平面降低,海岸线已经退到了十几公里之外。

小镇不大,远不如鲁西、鲁中南,一个村落就有几百户人家,看上去蔚为壮观。

白浪镇只是不得已规划的小镇,为管理这片滩涂上的居民,勉强设立了一个机构。

镇上除了镇公所之外,饭店没有,邮局没有,派出所也没有,唯一显示它地位的,是一个并不怎么高大上的供销社。

想要住店,旅店也没有,只能商量到居民家借住。

这边都是盐碱地,种不了粮食。

借住的地方人家也是使粮票的,不理会任何搭伙的要求。甚至连被褥都没有,就借住一间空屋,给扔了一摞芦苇编成的席子。

外汇大法在此地失效,主人家连本朝货币都不认识,他们只知道用席子进行交易。

这些粮票粮本,是供销社为了限制他们换购而发下的,其实他们也并不使用。

今天晚上,他们只能啃了点煎饼,早早的合衣躺下。

第二天,是白浪镇的圩市,会有城里的商人,来收购席子和各种芦苇的编织品。

林飞带着相机,打算拍一点照片留作纪念。

教授四处转悠,找老人聊天,期望能在只言片语中,寻到一点前湾堤村的踪迹。

老马依然入股,眼睛只盯着古董。如果林茂才的把兄弟真是响马,那多半会留下一些防身之物。如今太平了,拿出来交易,缓解一下饥荒,也是十分合理的。

他在供销社门口立了个摊儿,摆上几件东西,做出一个收购贩子的架势。

本地人的手艺极好,不但能做芦苇席子,还会做各种编筐和小水果篮,也能扎成送给先人的童男童女。

林飞拍得不亦乐乎,没一会功夫,三卷胶卷就按完了。

这本来是他留着拍老房子的,可惜地方没找到,现在只能物尽其用了。

到了中午,圩市上有卖鱼饼的,咸鱼做的肉松,拿二合面的薄饼卷了,吃起来非常顶饿。

教授一无所获,嘴上的燎泡破了,又重新涨了一圈。

老马两只手插在袖筒里,猫着个腰,头上还戴了个芦苇编的草帽。除了脸不够黑,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气质。

“几位,鱼饼吃的还行么?”

“嗯,还行,如果能加点海苔,那味道还能更上一层。”

老马忍不住内心抱怨,这个老板怎么跟没事儿人似的。这么多人,不都是陪着你来寻根的么,你倒好,一点不发愁。

“那你们没注意么,林老爷子的打油诗里,好像提过几次这种鱼饼。我问过当地人了,除白浪镇外,周边并没有卖鱼饼的习俗。而且,这做鱼饼的,也只有一家手艺传承。只要找到这家的老人问问,说不定就能打听出来有用的信息。”

教授恍然大悟,立马扔下东西,冲出去找卖鱼饼的小贩。

“嘿,真着急,我话还没说完呢!”

“其实不找卖鱼饼的,我也已经打听到前湾堤了。上午我用香烟、肥皂、火柴和一些日用品,勾兑上好几位要换老物件儿的,其中有一位跟我说,他家有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用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