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南风 作品

第57章 大明日报,皇帝的喉舌

王之心走后,崇祯回头,又开始安排任务。</p>

“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p>

“臣在。”</p>

“你们尽快把三堂会审的情况,以及李国祯、张缙彦、吴孟明投敌叛国的情况,做成一张通俗易懂的报纸。”</p>

“朕要贴在13个城门口,让京师百姓知晓,这些通敌叛徒的罪行。”</p>

“公告完后,由锦衣卫押他们游街示众,统一到彰义门处斩,让京师百姓好好看看,投敌叛国者的下场。”</p>

“对了,这张报纸,最好要有图片、有内容,既然是写给老百姓看,就要用老百姓都看得懂的通俗语言。”</p>

“报纸?”</p>

“什么报纸?”</p>

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面面相觑,从没听过这种东西啊。</p>

公开处斩李国祯、张缙彦、吴孟明他们都没意见。按照惯例,杀的时候,验明正身,通告罪行,午时三刻,开刀处斩就行。</p>

再弄张报纸,有必要吗?</p>

“对......就是报纸。”</p>

作为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崇祯深知舆论的重要,掌握了舆论,就掌握了民心,就掌握了力量。</p>

“这报纸啊,就叫大明日报,就像内阁、六部、百官传阅的奏章一样。”</p>

“朕要把京师、大明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包括大臣任免、贪污腐败查处、战事情况、奖励功臣、大明的重大政策,统统登记在这份报纸上。每日一张,就叫大明日报。”</p>

“陛下,这个报纸,内容倒是丰富了,可会不会造成泄密?会不会引起朝议汹汹?会不会引起百姓不满?会不会造成官员被动?”</p>

孟兆祥立即问出一大堆问题,他年纪最大,看问题,也深远得多。</p>

崇祯呵呵一笑,“不会,让百姓看什么,是由朕决定的。”</p>

“朕就是要晓谕京师,让京师百姓知晓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大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朕就怕有些个贪官污吏,把朕的爱民之心,也给贪污了。”</p>

“只有让百姓知道,他们是朕的子民,朕爱他们,关心他们,体恤他们,他们才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与朕同心同德,共同抵御流贼。”</p>

“主人翁?”</p>

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又是面面相觑,百姓不是要管理、驱使吗?</p>

他们都觉得非常不妥,可又都说不出反驳的理由。</p>

崇祯不想再耽搁时间,“诸位爱卿,这个事,就这么定了,你们照旨办吧。出了什么事情,朕自当之。”</p>

“臣等遵命。”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三人一起领命。</p>

有这句话,就足够了!</p>

大明的朝臣难呐,要领会朕意,要揣测朕心,要提出办法,完了还要承担责任。</p>

所以,都把祖制搬出来,祖制明确允许的,那就可以干,祖制不允许的,那就一律反驳。</p>

干对了,是臣子的功劳,皆大欢喜,该升官的升官,该受奖的受奖!</p>

干错了,那就是祖制的错,错的再离谱,也能免责,完美!</p>

唉!遇到崇祯这么个爱面子又爱甩锅的皇帝,绝顶聪明的大明朝臣,找到了最完美的应对方式。</p>

比如,南迁!</p>

崇祯想让大臣提,多提几遍,他先拒绝,再装作勉为其难答应。最后有了非议,他就说是大臣逼的,完美甩锅。</p>

可是,大臣们岂是等闲之辈,都比猴尖着呢,私下同意,到了朝堂之上,就装糊涂,闭口不提,决不当背锅侠。</p>

最后,谁特么也不提,谁也不想担大明丢失半壁江山的背锅侠。</p>

最后,只敢提一个太子南迁,还争吵得不可开交,不了了之。</p>

落得个皇帝、太子、两王,全窝在北京,被李自成一锅端了。</p>

南明呢,还为了立谁当皇帝,大打出手。</p>

所以,施邦曜、孟兆祥、凌义渠三人也很诧异,一向爱甩锅的崇祯,这回怎么敢主动担责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