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奥军对矮人隧道的破坏行动取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基于苦味酸制成的黄色炸药在实战中展现出的强大威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爆破作战的认知。

与黑火药不同,黄色炸药是一种真正的高能猛炸药,其爆炸方式并非燃烧,而是爆轰——一种以超音速传播的连锁化学反应。它的冲击波速度高达七千余米每秒,远超音速,能在瞬间将岩石从内部撕裂、粉碎。

而黑火药,尽管现在的西北海湾也习惯称之为“炸药”,实则是一种低速爆炸物,其本质是透过快速燃烧,或者说爆燃,然后依赖密闭空间中气体膨胀产生推力。若将黑火药置于露天点燃,只会腾起一团烈火与浓烟,无法形成破坏性的冲击,唯有将其封入炮膛、岩孔或铁管中,才能“炸”开目标。

正因如此,过去使用黑火药爆破时,西北军团的工兵必须钻孔、填药、压实、封泥,稍有疏漏,便只是放了一把烟火。即便成功,也往往只能使岩体开裂,难以彻底摧毁。

但苦味酸不同,即使在开放环境中被点燃也会发生剧烈爆炸,即所谓的爆轰,会产生强大冲击波和破坏力,这与黑火药有本质上的区别。

此次行动中,黄色炸药在未完全密闭的隧道内仍能引发剧烈爆轰,三处装药点接连引爆,直接震塌了主通道,并最终将整段隧道彻底熔封。

在过去半年中,维斯学院化学系为将苦味酸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实战使用的军用炸药,进行了大量关键性改进。

最初,粗制苦味酸极不稳定,摩擦、撞击甚至温度变化都可能引发意外爆炸,曾导致一名研究员重伤,为此,霍夫曼主导了纯度控制研究,透过多次重结晶工艺去除杂质,显着提升了稳定性。

随后,威尔斯发现纯苦味酸仍对撞击敏感,他参考领主提供的“钝感化”思路,尝试将其与惰性物质混合,经过数十次试验,最终确定将苦味酸结晶与10%的蜂蜡共熔,再冷却成型,蜂蜡包裹晶体,形成缓冲层,极大降低了机械敏感度,同时不影响爆炸威力。

此外,为防止炸药在潮湿隧道中失效,化学系开发了双层封装工艺:内层为石蜡涂膜,外层为锡箔密封,再装入木托与铁皮箱。引信系统也由传统的火绳改良为雷汞底火+导爆索,确保在高湿、无氧环境下仍能可靠起爆。

经过三个月的测试与最佳化,维斯学院最终定型了“01型钝感苦味酸炸药”:黄色蜡封块状,每块一磅,耐摔、耐潮、可长期储存。

正是这种制式炸药,在山喉堡外的爆破演示和隧道封锁作战中,展现了划时代的威力。从不稳定晶体到军用标准品,这半年的攻关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标志着阿尔达的军工研发,正从经验摸索迈向系统工程。

<!---->

戴里克坐在山喉堡的办公室里,手指微微发颤地捏着鹅毛笔。桌上摊开的地图上,几处矮人隧道的入口已被红圈标记,像是一张待收割的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