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第 171 章
偏殿安静了一会。 嬴政看向张婴, 眼眸带着鼓励,道:“阿婴,不论对错, 畅所欲言。” 张婴抬头看向嬴政,道:“仲父,只能挑刺,不能说优点吗?” 这个提议乍一看。 核心差不多是给大秦军爵一次转业机会,同时强调入咸阳;文臣必须拥有强健;体魄,以及军事素养。 抛开“选拔渠道狭小、拉帮结派”等问题, 对于一个知道“重文抑武”历史, 以及“外行指导内行”导致;战场悲剧事件;人而言。 张婴对这种建议并没有太大;恶感。 “哈!”嬴政轻轻一笑, 目光落在张婴期待;眼神上,平淡道, “不行。” 张婴耸了耸肩, 好吧,看来仲父就是要看看他杠精;功力了。 他想了想, 道:“仲父。我不反感这个,但我有三个疑惑。 大秦并未给士卒发放军饷,也不提供衣物。但大秦士卒之所以愿意浴血沙场, 是因为杀一人, 就可以立功, 改变命运。 现在告诉他们,军中提供纸张, 读书能够离开秦军,前往咸阳当官。那么是不是聪明;人会选择读书离开, 军中却多只留些不会读书;莽夫?我们大秦军;将官战斗力会不会直线下降。” 嬴政微一挑眉。 姚贾立刻道:“你这是诡辩。” 张婴双手向下压了压, 道:“我知道!不要激动, 我也只是提出一个可能性。但你不能否认这个可能性,毕竟人趋利而避害。越是聪明;人,越能抓住机会!姚郎官,你不也是这样吗?!” 姚贾一时哽住。 张婴继续道:“第二个疑问,这个制度和军功爵制度,是单方面依存;关系。 但这么多朝臣聚在一起,应该不是只想讨论出一个军功爵制度;附属品吧。 今日;议题,多半是想借着普及纸张;能力,找到一个,当战场不够时,能取代军功爵制,成为大秦黔首们平等晋升机制;议题吧。 这个军爵举荐制度,几乎完全和军功爵制度绑定在一起。百姓们还是得经历战场之后才能改变命运。这有什么区别呢?” 姚贾一顿,一时哑口无言。 嬴政目光扫了一遍朝臣们;表情,微微颌首,然后看向张婴道:“很好,阿婴继续看下一份奏章。” 张婴一顿,默默咽回刚刚想;第三个条杠精语录。 他翻开第二份奏折,细细;看了一遍,忽然一笑。 嬴政;目光始终落在张婴身上,见张婴笑容灿烂,故意调侃了一句道:“怎么?又是阿婴欣赏;制度?” 其他朝臣们也看过去。 张婴摇了摇头,开口道:“不是不是!这个制度没有多吸引我。但仲父之前让我挑剔军功爵举荐制,我还有些想法没说完,本来以为会浪费。但现在一看到这个郡守举荐制,嗯,换汤不换药,之前想;内容可以直接用上。” 嬴政微微挑眉,饶有兴趣;开口道:“哦?这两个制度在你看来是换汤不换药?” 张婴点了点头,为了保险,补充了一句道:“挑刺方面是这样。” 这时,司马欣拱手道:“敢问婴小郎君对郡守举荐制有何高见?又为何说他与军功爵制度;缺点如出一辙?” 奏章上;这个郡守举荐制是这样;。 大秦郡守每年可举荐人才去咸阳。 一方面是举荐廉吏能吏。这些人才来到咸阳后,由丞相向他们提出几个政治问题,丞相在看过他们;对策后,再决定是留任咸阳,还是送回当地当官去。 另一方面是嘉奖民间;孝子、名士,郡县每年可举荐大孝子、或有德望;人前往咸阳,擅武;可以去皇宫做卫尉、郎官等。 擅文;可以拿牌他们去博士学宫、四大学室学习,根据他们;才能,分回原籍贯地区工作。 这个制度怎么看都和汉朝;乡举里选制度差不多。 乡举里选制度当然是有优势;,否则也不会用那么多年。 但要对它挑刺,对于杠精而言,真;是分分钟;事情。 张婴道:“高见谈不上。只是我有两个困惑。 首先是举荐廉吏能吏,还是那句老话,我们要;是一个能让大秦黔首,也就是白身能参与;公平选拔;制度。 但能在大秦当廉吏能吏,他必然是从吏而师,家中要么有秦吏,要么是贵族,要么走了狗屎运拜了师。 但这是不是和之前说;军功爵举荐制一样,只是选拔;范围从军爵变成了小吏,还是与广大;秦黔首白身没太大;关系。 你或许能说在纸张普及之后,寻常黔首也可以学习律法,也可以去竞选当小吏。 那么第二个困惑又来了,也是我在思考军功爵举荐制时有;念头。 现在;郡守多是世家贵族后裔,他们举荐人来咸阳,我也不说全部,但绝大部分会举荐自己;亲友,或者自己;心腹。 最妙;是,这些人;选拔不需要通过中央,都是他们自治,自己选拔,这是不是会形成一个小朝廷。那些当地人是听朝廷;还是听郡守……” 张婴还没说完。 司马欣忽然噗通一下就跪在了地上,声音透着冤枉道:“陛下圣明!臣绝无二心!” 好些与司马欣关系不错;朝臣,或者说赞同郡守举荐制;朝臣们也跟着“哗啦”出场,再三向嬴政阐述自己为何会支持郡守举荐制,就差没“比干挖心”好展示自己一颗红心向着大秦。 张婴:…… 他人蚌珠了。 张婴有些手足无措,忽然听见上方;仲父猛一拍桌子。 他连忙偷瞄了一眼嬴政,对方;表情很严肃,张婴心下狂跳,艾玛,该不会是自己杠精了一把,惹得大秦朝堂要震荡了吧! 正当张婴思考如何化解这个麻烦时,嬴政;嗓音低沉;响起。 他道:“都起来!朕
之前与阿婴,也与你们承诺过,不论对错,畅所欲言,何故作如此姿态?不信朕?” 众臣纷纷拱手道:“臣不敢。” “我看你们敢得很。” 嬴政目光锐利地扫过几名朝臣,看得他们;背脊又弯了些,“关于阿婴;这些疑惑,你们都去写折子上,七日内上呈。” 朝臣们悄悄对视一眼,都能从彼此眼里看到一抹无奈。 但他们再次抬起头,是纷纷拱手道:“唯。” 嬴政严肃;表情又温和下来,语气带着点安抚,道:“你们都是与我相伴数载;老臣。 平日里,你们总劝朕一定要保留群臣对策不一,群策群力;议政之风,说它弥足珍贵。 朕可有阻碍过你们发表异议?可有独断专行过?朕是不是都做到了! 眼下,郡县举荐晋升制,此制度乃国家稳定长久之策,牵涉甚广,厉害深远,得群策群议,广纳意见。既如此,阿婴提出异议,你们应该如朕一般,坦然面对,多思办法才是。 怎么轮到你们自己身上时,就不乐意听异议,不乐意对意见进行改变? 怎么?过去议政之风;说法,都是糊弄朕;不成?” 嬴政说完,朝臣们立刻腰几乎弯到地上了,齐声道:“臣不敢,臣对陛下之心日月可鉴,是臣等傲慢了……” “嗯。有则改过,无则加勉。” 嬴政;声音又放缓了些,他走了下来,一个个将朝臣们扶起来,脸上还带着点亲睐;浅笑,“朕信任你们。” 等这一圈走完,嬴政;目光重新落在张婴身上,似乎给了个调皮;小眼神,他到:“继续下一份奏章吧。” 朝臣们立刻拱手道:“唯。” 张婴:叹为观止。 不愧是登基几十年;陛下啊。 瞧瞧这一番话说;,先抑后扬,胡萝卜加大棒耍得活灵活现,群臣;情绪就好像坐着被仲父推来推去;秋千,起伏完全不受自身控制。 偏偏到了后半程,仲父先用自身为例子,采取“以彼之道还彼之身”方式,将打击一步到位,令朝臣们齐声认错,最后仲父再缓和了态度,一个个扶起,令朝臣们面露感激。 张婴默默地给仲父点了个赞。 他翻开之后;两份奏章。 基本上都是类似汉代举孝廉制度;一些变种和补充。 张婴也没太犀利挑刺,甚至在每一次挑刺前都说了一点优点,比如纸张普及之后,民间;人才会增加,举荐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贵族阶级,是读书人;晋升渠道。 而且他;杠精发言,也基于他看过;一些历史实例。 比如张婴提出,你们只对举荐廉吏;人数有限制,对举荐孝顺;人没有限制,这容易有一个问题。 若大秦郡县长官为表达治下有方,每年举荐很多有德行有孝心;小子入朝廷,这么多人,必然会挤兑其他晋升渠道能吏;工作岗位,甚至引发官僚体系臃肿,行政效率低。 其二,若某位官员当了诸多地方;郡守,每年都给朝廷举荐自己;得意门生,这会不会形成自己;小朝廷?若某一日朝中大部分人都是他;得意门生,是否能随意糊弄陛下? 张婴原本还打算说这样举荐,很容易造成新贵族门阀诞生。 但后来一想,秦始皇时期支撑整个国家运转;官吏多是贵族出身。他们或许不认为这是一多大;事,最多是捍卫自己;阶层利益,不让下面;人被提拔。 …… 张婴叭叭叭说完,偏殿很安静。 朝臣们似乎都在垂眉思索,没有一人看向张婴;方向。 扶苏忽然轻笑一声道:“阿婴,你在造纸;时候,便预见到现在了吗?” “怎么可能嘛,阿兄。”张婴连连摇头,“这就好像砍树容易,种树难。破坏城墙容易,修建城墙却很麻烦。搞破坏,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我现在说;这些话,我不信大秦没人提出来过,只不过我集中说说而已。” 扶苏却微微眯了眯眼,并没有透露出赞同;意思。 片刻后,台上;嬴政忽然道:“嗯。看完四份奏章,你可有其他想法与建议?” 张婴想了想,决定结合汉朝;太学,唐、宋;一些科考特色,随便提了一两句。 他笑了笑道:“大秦纸张普及之后,光从吏而师;话,不够吧。可以在咸阳可以试试设置一太学,各地郡县;官府也可多设些学室。 每隔三四年一次大考,考完之后先丢去太学好好学习一两年,再外放各地做官。想要当九卿;人,必须有外放基层做官经验。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粗浅;想法,比如公卷通榜之制,或者为了以示公平,只看科举成绩,考出来没有犯大错这皆可以做官……” 公卷通榜之制,是唐科举;特色,唐朝因门第很强,考生多是门阀出身,所以很看重考生;平时成绩。并且唐考后,科考成绩只是一方面,还会考虑社会与民众舆论,再来挑选可当官;人等。 只看科举成绩就是重文抑武;宋了。 …… 若是刚穿越来;张婴,他会在大秦拼命科举制度,嫌弃举荐制,嫌弃被21世纪大佬们批评过;细节。 但跟着仲父看过经历过一些后,他觉得有句话太对了,“没有对错,只有适合。鞋子再美,脚大了就是硌脚。” 所以张婴想到什么说什么,完全是没有感情;输出机器。 至于哪种更适合此刻;大秦,就看深谙大秦官场运行;朝臣们去判断。 张婴只当自己在随便侃大山,说完之后,他坦然地坐下喝水。 完全没有想过他这一番站在巨人肩膀上;输出,令朝臣们眉头紧锁,暗中思考。 每当有人想起身与张婴说,张婴举;可能性例子不对时,他们聪明;大脑又会在反复推演之后告诉他们,这样;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