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 加速再加速

楼氏耗费在义渠身上的人力物力很大,用来对付中原列国的话,足够灭掉卫国这种等级的国家了。

用那些人力物力去对付义渠,讲事实就是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纳闷即使是消灭义渠又怎么样,注定回收不了成本。

的确,即便是楼氏消灭义渠,接收了义渠人的全部地盘,鉴于难以进行利用,看着就是一次亏本的军事行动。

可是国家安全能光看付出的成本吗?不能的。

如果楼氏不将义渠消灭,光是义渠一直袭扰秦地就会让楼氏有得受罪,袭扰造成楼氏无法安稳生产,期间死去、残废或受伤的人该有多少,一旦楼氏与其他势力开战再被义渠捅屁股又是会造成何等局面?

所以,楼令从一开始就很坚定,占领了秦地一定要尽快消灭义渠,不能像秦国那样跟义渠一纠缠就是四百多年之久。

“父亲,我需要一个满编军团打收尾之战。”楼小白看到楼令挑眉,解释道:“秦国不会坐视义渠被灭,必定出兵进行干预。之所以要一个满编军团,儿子的想法是解决义渠期间连带秦军一块消灭或重创,随后出兵‘冀’地!”

楼氏跟义渠进行了将近六年的较量,不算耗费的物资,战死的正兵和民夫已经接近五千,终身残疾的人数逼近两千。当然不是只光有损失,楼氏杀掉的义渠人不会少于两万,俘虏到了接近六万义渠人,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也就是说,哪怕不算占领的土地,楼氏对上义渠一直是大赚特赚,难处在于消灭义渠的过程以及时间的消耗,不是出现的损失无法承受。

当然了,那是楼氏站在一直取得军事胜利的地位,军事行动没有取得进展或是形成僵持就不是同一回事了。

“六年打到可以收尾,为父已经很满意。要是能够一战将秦廷继续向西边驱赶,为父会更满意。”楼令说得真心诚意。

之前提到过,秦国跟义渠纠缠了四百多年才分出最终的胜负,还是秦宣太后给义渠王生了两个儿子骗到“咸阳”杀作为落幕。

楼氏尽管耗费巨大,可是跟义渠接壤之后只用六年的时间来解决大患,有什么好让楼令不满意的呢?

“儿子会将秦人逼向河西走廊,让他们成为开路先锋的。”楼小白进行保证。

有些事情楼令早就说清楚,只是需要进行一些强调,说道:“可以进行增兵,只是会以林胡裔为主,主要是驱赶秦人继续向西迁徙,执行的过程可能会比较久。另外,不会配太多的甲胄,倒是马匹的数量将得到保障。”

楼小白慎重说道:“儿子明白。”

没有什么好不明白的地方。

明年就是晋国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楼氏担负镇守楚地的任务,后面就要开始横扫列国。

对义渠的收尾,以及驱赶秦廷向西迁徙,战事规模与横扫列国没得比。

晋国的其他家族会拿出底蕴,楼氏可不能随便糊弄。

在那种现状下,必然会一再出现旷世大战,尤其攻城战的爆发次数不会少,能不能保证披甲率就显得很重要了。

只有披甲率足够,伤亡率才会降低,减少伤亡就等于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不至于等横扫完列国回头一看,家族私军被折损了七七八八。

将大事干成却没有守护果实的力量,一旦被人摘桃子就要闹成大笑话了。

“我们不增加在中原的封地,主要获取人口与其它的资源。”楼令对飞地一直感到排斥,更清楚有足够的栖息地之后,人口远比版图的扩张更加重要。

楼小白在认真听。

“获得分封之后,有了自己的国家,我们将执行再一次的革新,尽量增加中产者,减少奴隶的数量。”楼令知道不可能完全没有奴隶,也不能一点不改去复制商鞅的变法。

例如说,军功爵的出现要符合时机。要不然创建军功爵制度却不频繁开启战争,信不信军方要先把国君撕碎了?

楼令在获得封国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趁着开国之初将土地尽可能分发到户。不是创造出国中的大贵族,相反会避免大家族的出现,将土地切成零碎分给更多的人,借此来创造更多的有产者。

从远古到长久的以后,中产阶级一直是国家的基石,多了会让国家出现更大的活力,也会让国家保持最大的稳定。

事实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一旦中产阶级变少,意味着财富被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不说社会失去活力,反正距离闹到民怨沸腾不会远。没有得到有效补救,必然形成资本左右政治,国家要么变成大集团的玩具,否则就是动乱持续不断。

任何时代都是有恒产者才有恒心,他们也会是爆发战争之后,用最为坚定意志来保家卫国的力量。

资产太多?能够转移资产,有条件转移资产,正规渠道移民或潜逃外出,一样可以过得很舒服,他们凭什么卖命?

若是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值得保护,哪怕是烂命一条,他们会问国家爱他们了么,凭什么要为国牺牲。这样的人即便是被强推上战场,分分钟投降还是好的,怕得就是投降之后成为敌国的帮凶。

楼小白这一趟回到“太原”待得时间不久,确认楼令向“韩”以及秦地各处发布征召命令,一刻都不耽搁立即启程返回前线。

在发布征召命令的同时,楼令当然需要通报晋君周与其他家族,免得出现什么应激的事情。

对于楼氏跟义渠的战争来到关键时期,平时有在关注的家族自然知晓。

先后得到楼氏发动对义渠最后决战的郤氏和范氏,两个家族的核心人物心态各自不同。

郤氏的郤至在两年前发动对三戎的夺土之战,第一年将伊洛之戎驱赶到陆浑戎的地盘,第二年伊洛之戎联合陆浑戎、蛮氏反扑。双方目前在雒水流域形成僵持,暂时谁都奈何不得谁。

范氏倒是推进到鲜虞境内的山地,可是推进速度非常缓慢。要说有什么让范氏郁闷中带着希冀的事情,只能说是鲜虞人比义渠人更具备反扑精神,双方的伤亡远比楼氏与义渠要大。

范氏的人郁闷是鲜虞人太刚,发动的大战更多,导致范氏的死伤人数持续增加。

希冀的地方是范氏认为鲜虞人那么刚,有望用更短的时间让鲜虞人流光鲜血,消灭或驱赶走鲜虞这个势力的目标,或许很快可以得到实现了。

外部列国,先后发动战争或被卷入战争的国家持续增多。

那些国家之所以发动战争,不是简单的以为晋国被楚国拖住,跟他们察觉到危险想要壮大关系更大。

晋国可能要对己方发动战争,短期之内又不会真的开战,不赶紧消灭弱国壮大自己,还等什么?

当然,要是最终晋国没有对他们发动战争,趁着晋国暂时管不上的空档来壮大自己,无疑更加是一件好事了。

两年之内,鲁国的战绩最漂亮,他们兼并了大邾和小邾 ,以及藤、薛,拢共四个小国。

另一边,鲁国趁齐国与莒国激战,夺取了齐国的“阳”地和熬山以南的齐国疆土。

仅是看战绩,好像鲁国恢复了春秋初期的强盛,铺开地图一看却是扩张有限。

鲁国能够爆发出那样的力量,跟他们大多数贵族失去封地有关,逼得想要有块封地的贵族不得不拼命。

这不,情况稍微好一些,鲁国贵族又开始为了追逐利益各种内斗,没有想着齐国主力在东莱战场,趁机从齐国抢夺更多的城池与土地。

吴国花了两年的时间消灭淮夷,甚至消灭了钟吾这个国家,占领了大江北岸的大片土地,直接与鲁国形成接壤。

怪就怪在吴国无法从楚军手里夺回“鸠兹”这一块失地,偏偏北上的吴军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论开疆拓土的话,吴国两年内打下了自己原有疆域一倍的疆土。

宋国当然没闲着,他们一边极力讨好晋国,另一边对邳国动手,看似悄无声息地吞并了邳国,又将盘踞在中原腹地的隙地之戎消灭,随后在隙地开始打造武城。

可以说,短短两年的时间,各国动作不断,消息漫天乱飞,看得人眼花缭乱。

而郑国和卫国不是不想动,他们一个被晋国完全包围,另一个军事控制权主动交给晋国,属于是动弹不得。

其它其余的国家和势力当然也有行动,影响最大的就是燕国被齐国重新拉入局中。

燕国曾经与中原失联百多年,重新恢复联系之后的存在感一直不强。

这一次,燕国派出使节前往“洛邑”谒见姬泄心,得知晋室狼子野心,使者回国禀告之余,燕国没少骂晋国和其他国家。

在燕国的危难时刻,曾经得到过齐国的鼎力相助,齐军打完了东胡还给燕国留下大片疆土。

当燕国得到齐君环的求援,尽管辽东区域与东胡厮杀不休,仍旧愿意派出一个满编一万两千五百人的军团南下。只是受到大河改道的影响暂时没有消除,燕国派出的军团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进入齐国境内了。

在楼令的记忆中,燕国重新参与到中原诸事好像是战国中后期?他得知燕国出兵支援齐国,不太明白是不是历史被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