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章 我是为了你们好啊!
现在的楼氏并不缺马匹,缺少的是战马。而战马肯定是从优而选,十匹马里面能挑出一匹作为战马,比例就不能算低了。
诸夏现在的马种,它们的马背高度委实有点低,缺乏作为战马该有的爆发力,其它指标并不是太差。
能够骑跨作战的战马,它起码也该有个一米二的马背高度吧?要不然人骑在马背上,双脚快着地算怎么回事。
战马当然也分种类。
类似于乌珠穆沁马,它其实是一种很优秀的战马,容易养活且耐力十足,尤其产奶多的优点。要说有什么缺点?就是无法拿来组建突骑兵和重骑兵。
乌珠穆沁马就是蒙古马,只是在蒙古各部出名之前,出产这种马匹的地方先后被东胡、匈奴、鲜卑、乌桓、契丹、突厥所统治过。
古蒙古人便是吃着马奶征服大半个世界岛。他们走到哪抢到哪,先后获得了不少的其它战马,先后组建了突骑兵和重骑兵。
等古蒙古人征服的脚步踏上欧陆,与匈牙利为首的欧洲各国联军交战,蒙古突骑兵和重骑兵的表现比欧洲骑士更好,打了个一个近乎完胜的战损比。
没人可以否认古蒙古人的能征善战,可是能征善战的蒙古各部,他们在后面被刘必烈统率汉地仆从军各种锤了。
难以想象啊!
谁能想到先被辽国各种暴打,后面被金人摁在地上起不来,又被蒙古消灭的汉人,换成刘必烈来统率可以将暴击大半个世界岛的蒙古各部摁着爆锤呢?
所以什么情况?从来都不是汉人武力不行,纯粹就是统治他们的朝廷不行!
以上建立在,作为辽国、金国、古蒙古的仆从军的汉军,他们的战力真不羸弱,只是统领汉军的人没用对或不敢用。
肯定不能完全怪有些朝廷不敢用汉人的军队,辽国和金国有自己的国族,两宋得国不正再加上被五代十国军方的残暴给吓破了胆。
另外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封建时代的军队真就是纯粹的暴力机构,多数压根不存在与平民秋毫无犯,走到哪里祸害到哪里才是一种常态。
科技发达之后,有机构进行过研究,发现全世界各民族之中,原来汉人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那是研究基因特征得出来的结论。至于是不是那么一回事,历史上早就无数次证明过了。
科学研究之所以认定汉人才是战斗民族,主要体现在携带与攻击性和抗压能力相关基因特性之上,另外就是多数汉人无体味,以及肠胃适应性强所导致的生存能力强大。
只不过还是那些话,同一支军队让不同的人来指挥,战斗力的发挥不会是同一回事。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不止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事实上跟什么样的朝廷关系最大。
两宋被各种爆锤,为什么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朱棣时期打到鄂尔浑河流域附近??到了明朝该寿终正寝的时候,满清入主成为统治者了。
同理,春秋时期最为善战的晋人,他们可以将秦国压的死死的。到了赵、魏、韩却被秦国崛起且灭国?
拿楼氏的情况来说,楼氏治下的老晋人已经不占绝对多数,来自秦地便有将近二十万,其他齐人、卫人、鲁人、楚人、郑人合起来超过三十万。
那可是五十万非晋人,怎么看都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数字,特别是楼令只花了不到二十年从各种渠道聚集而来。
这五十万非晋人,他们一开始基本是奴隶的身份,后面搞得楼令想方设法去掉奴隶身份再进行融合。
怎么融合?当然不是去除奴隶的身份就可以吸收,主要还是施恩的手段。
春秋时期的人远比其它年代更讲究报恩,小恩小惠就能够让一个陌生人愿意为之拼命。
列国的各个家族有多少人口不用上报,人口结构隐瞒起来更是轻而易举,难处就在怎么进行融合。
楼令在家族内部一再搞生产大比拼,分配释放成绩优异的奴隶,随着秦国的远窜,郑国失去三分之二疆域,楼氏与齐国联姻,鲁国也失去大半疆域,融合治下秦人、郑人、齐人、鲁人的难度正在降低。
要说哪一国的人融合难度最高,自然是楚人了。
因为楼氏还一直在从外部获得人口,所以治下的奴隶数量基本是持平的状态。
随着这一波从楚地迁来大量楚人,楼氏的奴隶又得到猛增。
后面还是会有楚人不断被迁徙过来,让楼令认为是时候加快对他国奴隶的释放与融合了。
楼令率军出征,或是楼小白、楼武统兵出征,甭管士兵出生在哪一个国家,他们变成了楼氏的人,一样变得极其能征善战。
要说楼氏的装备好?那是真的好。可是,楼氏私军的能征善战,真不是完全取决于装备好,其它方面不能被忽视了啊。
开国之初的军队通常很能打,轮到国之将亡各种烂,无非就是管理上面出了大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存在赏罚公正了。
随时有可能灭亡的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却变得极其能打,无非就是有激励的政策且能够公平公正执行。
所以,一支军队能够保障后勤供应,加上赏罚公正,战斗力会得到保障。正常发挥之外的增幅?可以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来进行概括。
“我已经极力在减少奴隶的数量,增加‘羡’阶层的人数。这样的力度完全不够,绝对要趁到处都是无主之地,使之更多人拥有恒产。”楼令在‘吴阳’见到了楼鱼。
只是五十来岁的楼鱼,看上去跟六七十岁的老头似得。
自从楼鱼丢了一条手臂之后,不再参与出征,转为了治理地方。
这一次,楼鱼主动请求过来,不是要直接参与征战,求的是帮楼令管理后勤。
刚才,楼令与其说是在跟楼鱼聊天,不如说是将想法阐述出来。
楼鱼听不懂太深奥的事情,他这一次主动要求过来,主要是感觉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想用出现在楼令视野内的方式帮子孙讨人情。
而楼令愿意让楼鱼过来帮忙管理后勤,只是让楼鱼挂了一个名以及负责监督,并不是将沉重且繁琐的工作真交到楼鱼手上。
“家主是说,封赏更多的贵族和准贵族吗?”楼鱼说得是‘家大夫’、‘士’和“徒”。
楼令当然不是说那么一回事。
春秋时代多数人想要拥有私产,确实是需要有爵位在身,哪怕是一名“下士”。
到春秋中期,“士”被视为准贵族,其实没有算上“徒”这个阶层。
后面“士”会转为士族,里面将原本的“大夫”和“徒”也都算了进去。
春秋中期的阶段,各国的“徒”只是被默认拥有私产,不是他们真的可以具有私产。
贵族剥夺没有爵位之人的财产可是被法理所认同,不是“士”阶层的其他人能够保住私产,单纯就是作为领主的“大夫”阶级默认,不想或不愿意去剥夺。
好像很操蛋的样子?明明是自己努力,偏偏努力所创造的一切可以不属于自己。问题是他们用来生产的土地或其它,真的就是不属于他们,土地是属于贵族的啊。
不是太难理解才对?
跑进一家公司偷了机器和材料自己回家干活,机器和产出是谁的?那肯定仍旧属于是机器和材料的原主人;偷窃的人不能因为公司的老板不用那些机器和材料就据为己有。那样首先是犯了偷窃罪,将出产挂了商标再卖掉,又要加上犯了经济罪。
封建领主保证某一块区域的秩序,不被外来者所侵袭,他们便有对治下的收税权利。
然后,封建领主的封地是得自诸侯的赏赐,付出了统治的成分,平时尽到响应征召的义务。
在责任义务与能力直接挂钩的时代,不交税,也不纳赋,凭什么来拥有土地?凭的只能是权贵阶层的仁慈。
楼令所说的增加有恒产的人,需求在春秋时代的人看来就是增加贵族和准贵族的数量。
可是,楼令想干的事情是土地分给更多的人。
不管有没有阻力,楼令都会那么干,只是不会无偿将土地分下去。
“南征的有功将士,包括正在进行的战争,需要一套新的赏赐方案。”楼令没有将话说出来,只是在脑子里构思着。
无论现在还是获得分封的初期,军功爵都不适合拿出来。
军功爵被拿出来就等于说释放了一头无比凶猛的野兽,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就别想着停下来,要么是无休止地不断扩张,不然就是瞬间崩塌再灭亡。
军果主义制度的国家,一概都是上面那样,不存在例外。
楼令率军抵达“吴阳”肯定要有休整的时间。
这一段时间,即将参与讨伐乌氏的将士,每人至少能够得到临时分配的一匹马用作骑乘。
也就是说,楼氏准备了充足的马匹,七千五百多参战人员人手一匹,另有准备好近千的马拉车辆。
一辆车需要至少两匹马来拉,再加上备用的马匹,为了征讨乌氏就让楼氏准备了三万匹的马和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