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答 作品

206. 流萤 因为他已经把星星都送给她了。……

    “前些年在福海、多稼如云之中都泛过好几次舟, 在后湖之中泛舟还是第一回,嘉祥都不会说话了。”

    婉襄一直睡到黄昏时分方才醒来,雍正就在内殿之中批阅奏章, 看着她睁开眼, 便笑着调侃她“总算还来得及赶上晚膳。”

    而他们的晚膳却并不是摆在西峰秀色里的, 而是摆在这小小的乌篷船中。

    她和雍正在船舱之中相依偎,嘉祥却一个人和撑船的小太监坐在船头, 从他们的角度只能看见嘉祥的背影。

    小小的人儿, 短短的头发被扎成两个小鬏鬏, 坐在船上身姿笔直, 看着太监划船的动作目不转睛,也不知是在想些什么。

    一对无良的父母又笑她没见识,“去岁过端午, 分明带着她坐过画舫到蓬莱州去的, 那时候很兴奋, 怎么今日坐了这样的小船, 反而不声不响了。”

    雍正也目不转睛地望着女儿, “去岁才足一岁,是个小孩子,今年都两岁多了,自然不会那样咋咋唬唬, 看什么都新鲜了。”

    好像两岁就有多大了似的, 分明还要父母搀扶着走很久。

    婉襄知道雍正只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也不着急戳穿他,又谈起了周围的风景。

    “从前只知道后湖风光好,不像是其他水泽种了荷花,从高处望来, 一年四季都只有湖面,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

    “原来北侧有这样大片的芦苇荡,小船行入芦苇荡中,别有一种风吹草低的趣味。”

    雍正帮着她抚开了乱发,“风吹草低见的是牛羊,你又是什么”

    “四哥觉得是什么便是什么,我并不在意。”

    “到底是有儿女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从前月夜下非要朕唤你宝贝,如今又是这一副不在乎的洒脱劲儿,也不知是做给谁看的。”

    一段感情好像总是开头真挚,倒不是说后头就不好了,只是一旦细水长流,便总少了刚开始的腻乎劲儿。

    七月中旬菱芡已登,民间街巷多有叫卖这些时令之物者。

    今日船上同样齐备,婉襄并不大会剥菱角,她取了一个,雍正便自然而然接过来替她剥开了。

    都是新鲜打捞上来的,品尝起来的时候别有一种鲜甜,非存放了几日的旧果可比。古人当真是懂享受。

    这一片芦苇荡实在很大,船行了一路,婉襄便吃了一路。

    光吃菱角未免嫌弃太过干燥,更有莲瓣西瓜可以解渴西瓜参差切之,如莲花瓣一般,通常用以供月,是古人的讲究。

    明末王先北吴歌之中便有“瓜开莲瓣细生香”之句。

    许是失而复得,这一次雍正并没有嘲笑她是像女儿一样的小猪,反而耐心地为她擦去唇边残留的果汁,在无人注目之处偷偷地亲了亲她。

    七月太庙荐新,又有榛子。

    榛子产于满族人发祥之地,七月食榛子,既有不忘祖先之意,开原榛子的味道也实在很好。

    过去一个月婉襄都心思郁结,也就是到今日方才好些,一路上吃了不少,和雍正闲谈着,才终于想起来嘉祥今日实在安静得过分了。

    “嘉祥。”婉襄唤了她一声,想把手中剥好的榛子递给嘉祥吃。

    而嘉祥听见她声音回过头来,却是一张哭泣的脸。她想着她伸出手,“额娘,我要回家,怕怕。”

    原来是被吓傻了。

    婉襄和雍正对视了一眼,一时有些无奈,但到底还是心疼更多,小心地起身把嘉祥抱进了乌篷船的船舱里。

    在嘉祥的哭声中,婉襄和雍正才知道,原来从这乌篷船一驶进芦苇荡中,明亮的天色被遮去大半,她就已经害怕起来了。

    可是这小船离水面太近,她又不敢乱动,就只好一直保持着刚才的姿势,等着婉襄和雍正把她抱走的时候。

    谁知他们自己谈得倒是高兴了,没人想起她。都觉得她满心新奇,不应该打断,应该让她多欣赏欣赏这难得的风光。

    嘉祥此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当真是可怜,婉襄一面用手帕为她擦着眼泪,一面又觉得无语。

    小孩子的思维当真是奇怪,好像方才她先发出一点声音,水里就会有什么怪物把她带走一样。

    乌篷船的船舱像是永远都不能路过的桥底,也遮挡住了不断变幻的天空,船舱里挂着的琉璃灯,是此刻世界更古不变的色彩。

    婉襄好好地伺候着嘉祥吃完了好几颗榛子,她才短暂地忘记了刚才的恐惧,“额娘,我们不会在森林里迷路吗”

    她的声音有一点点沙哑,让她整个人看起来更可怜了。

    婉襄从前给她讲过很多欧洲童话,有不少公主都迷失在森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