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苹果 作品

第一四零九章 定论(二合一)

针对青溪河畔的轰炸一直持续到三更时分。这是一场漫长而折磨人的轰炸。十门重炮总共移动了五处阵地,向城门方向挺进了百步的距离,目的便是将青溪河西岸所有射程所及的区域全部炸个稀巴烂。黑夜之中,轰鸣声起伏,燃烧的房舍照亮了青溪的河水,也让内城所有人陷入更大的恐慌之中。

之前对于东城的轰炸其实并没有触动所有人。绝大部分住在内城中的百姓和大族官员有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反正东府军攻不进来,反正对方火器炸不到内城,伤不到自已和家人,毁不了自家宅邸。故而感受并不深刻,也并没有很担心。

许多人宴饮不停,照样过着之前的奢靡的日子,并不太担心目前的情形。但今日这场轰炸,已经波及青溪西岸,那已经是内城区域了。那些青溪河畔的美轮美奂的豪宅在轰炸之中被摧毁,在烈火之中燃烧。数以百计的大族官员的家眷仆役被炸死烧死,无数的财富付之一炬,这让大族官员们终于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以及真真实实的威胁。

对方的火器可以打到内城,并且已经毁了他们的豪宅府邸,炸死了他们的家眷。这显然让这些不能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了。

其实,不光是这些豪宅。青溪上地位等同于朱雀航的青溪桥也已经被炸毁。而且临近青溪的内城的几处街区也被波及。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轰炸期间有数十发炮弹落在了距离青溪最近的东市街区,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和店铺房舍的起火。

数以万计的百姓被迫逃离这些街区,往内城中心区域躲避。当炮弹落下的时候,当死亡就在身边发生的时候,什么宵禁戒严的命令都不起作用,恐慌的百姓要逃命,兵士们也根本拦不住。

轰炸终于结束之后,内城东侧青溪西岸之地已经是一片火海。大量的房舍被摧毁,街市的烈火熊熊燃烧着,借助东北风的风势往城中街道蔓延。

城中兵马出动灭火,直到天亮之后才将火势扑灭。但即便如此,大火吞没了两条街道,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

天明之后,数十名官员大族进宫向桓玄哭诉。他们都是豪宅被毁,家里死了人的。他们希望桓玄赶紧解决问题,否则将带来更大的损失和恐慌。当然他们也希望朝廷给于赔偿,弥补他们的损失。

桓玄其实一夜没睡,焦头烂额。白天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数百百姓的死亡的事情已经让他震怒了。他已经下旨命人彻查其中的细作,以及一开始便散布流言说西城门会开放的罪魁祸首。桓玄深知,在目前这种情形之下,最怕的便是内乱。一旦城中生乱,将给攻城兵马以可乘之机。所以他下旨戒严,希望能够稳定城中秩序。

而现在,城外之敌又炸到了内城,这其实也出乎桓玄的意料。这说明,对方的火器射程远远超过预期,绝对不可小觑。

安抚了那帮官员,并下旨将百姓疏散到长干里等东南外廓居民区暂时居住之后,退朝的桓玄回到后殿之中皱眉思索。

目前的情形来看,对方显然也明白攻城对他们不利,所以采用了这些手段来制造恐慌,来引起内部的混乱。虽然眼下城池似乎无虞,但是若任由对方这么折腾下去,迟早会出事。那李徽诡计多端,焉知他还会做出什么来。

桓玄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城中官员大族的恐慌,这是极为不利的。如此被动挨打,任由对方肆意而为而不作动作,迟早将导致城中局面崩溃。故而必须要做出反击行动了。

桓玄昨日桓伟所说的那个宏伟的计划可不是说说而已,这是他绞尽脑汁精心谋划的计划。利用已方兵马众多的优势,完全可以在固守京城,吸引住东府军主力的同时分兵直捣黄龙,对徐州腹地发起猛攻。眼下寻阳郡水军尚有一万五千余,姑塾尚有三万兵马,隔江同历阳郡的少量东府军进行着对峙。若渡江猛攻,必能的得手。肃清了江淮之地的东府军,便可长驱直入直奔广陵,进而攻向徐州腹地

本来,桓玄想要将制定的作战计划再完善些,再推迟一些,让东府军再消耗一些物资,让他们在冬天的严寒里多挫伤一些锐气。更重要的是,要等待桓嗣解决了三吴之地的问题,之后配合城中兵马对城外东府军进行威胁的时候再动手。

配合水军以及姑塾军的进攻,让东府军顾此失彼。一旦他们回军去救援,则京城兵马大肆出击,趁其仓皇撤离之际猛攻追杀对手,不让对方有从容撤军的机会。

在桓玄看来,整个计划是相互配合的行动,形成联动之后,会让东府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一步错便步步错。对方不可能不回救徐州,那便是他们失败的开始。

但现在看来,变化大于计划,则个宏伟的反击计划恐怕要提前进行了。即便桓嗣尚未能解决三吴之地的问题,那也不过是计划之中一个小小的缺失,并不影响整个计划的实施。

况且,桓玄已经感觉到需要拿出行动的迫切的现实。自已刚刚登基,根基不稳。许多人心中并没有真正的信服和效忠自已。他们此刻心中摇摆不定,对大楚并不坚定,对自已的能力也并不认可。

面临如此重大的危机局面,不知多少人看着自已的行动,权衡着自已的表现。此番若能反击成功,即便不能彻底解决徐州的问题,那也必然是赢得所有人的敬畏。那么自已的皇位便将稳固,大楚便将稳如泰山。

在经过权衡考虑之后,桓玄决定即刻行动。他叫来内侍研磨拟诏,亲自写下诏书,盖上印玺之后命人即刻送往寻阳,交给桓石生。诏书上任命桓石生为征北大将军,江州刺史,统江北诸军事。并要求桓石生十日内率水军和姑塾大军进攻江北。

……

东篱门外,东府军大营安静之极。

本来轰炸计划将会持续,今日凌晨从京口运抵的五千枚开花弹已经运抵,补充了存量不多的炮弹。而且,昨晚炮营已经拟定出进一步往内城轰炸的计划,认为再增加一成的装药量,以最大射程的轰击角度进行无目标的轰击,可让射程再增加七八百步。如此一来,可将炮火延伸至东市主要街区左近,包括十几座衙署在内的区域都可能囊括。

但是,上午时分,上面传达下来的命令是,全体炮营兵马休整待命。炮兵后勤对所有火炮进行清理和检查,检查隐患,更换损坏组件,检查炮膛结构,以防微杜渐。

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火炮的作战手册之中,这种检查不可能是在战事进行之中进行。不过命令就是命令,也没什么好说的。

但事实上,此次进攻的中断确实是事出有因。

凌晨时分,李徽接到了从朱超石从吴郡送来的消息。得知了顾谦拒敌力竭去世的消息。李徽心中自然是极为悲痛。

在李徽心目中,顾谦的地位其实不亚于谢安。追根溯源,当年李徽随同顾兰芝托庇于顾氏族下,虽然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但不得不说,若无顾氏托庇,母子二人的生活还不知道如何。在顾氏族中虽然寄人篱下,但起码得温饱,不受外人欺负。顾氏大族固然严厉冷酷,但起码这大族之威之下,普通人还是能得安全的,只要遵从族中的规矩,不要忤逆宗族便可。

事实上当年母亲顾兰芝带着自已回吴郡居住,便是顾谦通融的。依着顾氏家主和其他人,嫁出去的顾兰芝既非主家一脉,且家道中落,只是寒门破落之户,对于顾氏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根本不肯收留他们母子,任由他们在丹阳自生自灭。是顾谦做主,留下了顾兰芝和李徽。对李徽而言,虽则这件事跟他其实并无关系,他穿越附身之后,顾氏母子已经在顾家呆了十年了。留给他的记忆也都很不好,都是被顾家子弟霸凌欺负的印象。但李徽不得不承认,正是在顾家,自已的皮囊才能平安长大。在后来见识了大晋的社会等级和百姓民生状况社会状况之后,李徽更是深刻的意识到,一个破落的寒门子弟能够长大成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