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不尽 作品

29. 薨逝 七月初九申时,佟佳皇贵妃薨逝。……

    傍晚, 程婉蕴看着一桌子的贡缎、纳纱和缂丝,傻眼了。

    另一边的桌子上还有垒得小山高大小不一的首饰盒, 那盒子的用料雕工瞧着都不一般, 她随便掀开了一个都吓得连忙盖上,这这这这些东西太子确定她能用

    也就地上那些珐琅花瓶、瓷雕等她还能摆上。

    除此之外,太子赏下的东西里竟然还有一只小巧玲珑的自鸣钟, 钟表嵌在顶部,下头是个方形的黄花梨箱子,箱子外表鎏金卷草纹,镂雕无比精致。

    东西是何保忠亲自来送的, 送完也没走, 就在一边侯着, 见程婉蕴对这自鸣钟感兴趣, 便笑着凑趣过来“格格您瞧,这里头别有乾坤呢”

    他把箱门打开, 里头竟是个多宝阁, 架的三层博古架, 底部还有几个嵌掐丝珐琅板的小抽屉, 能收纳东西,他笑眯眯道“太子爷说正好能给您当妆盒用。”说着, 又把钟转了过来, 玻璃背面裱了一副绢画, 画的是黄山古道,还配了诗。

    “百里黄山皆画卷,更兼古道万松葱。”

    何保忠见她瞧着画怔怔出神,又道“这是太子爷亲笔。”

    就像送来的衣料和瓷器都特意挑了几样天青色一般,连自鸣钟背画, 他也记得画上徽州山水,何保忠说每样东西都是太子爷一样样亲自挑的,她信了,也有点感动。

    原来太子也知道她想家。

    真要细究,或许她也不是想家,她之前本打算如果能落选,就赖在程家当老姑娘,跟着程世福辗转各地任职,好好将这大好河山、华夏九州看遍。

    如今这念头是没可能实现了,所以偶尔会有遗憾,也会怀念在歙县的日子。

    很多时候,妃嫔和秀女在宫里是不能说想家的,有对皇家不满的嫌疑,所以她从未诉诸于口,但太子发现了不仅没有怪她,还默默记在心里。

    这份心有点难得。

    程婉蕴摸不清楚太子爷为什么突然赏她这么多东西,昨天她也没干什么呀,是半夜的烧烤吃得满意,还是他就喜好白天里没羞没燥的那一口

    没想到太子瞧着一副乖乖仔的模样,这么闷骚

    其实吧,程婉蕴在心里偷摸叫太子爷乖乖仔。

    他特别像她以前有个同学,家境优渥、学习优异,家里父母都是高知,但对他要求极高,他得拼命考第一讨父母欢心。

    这不,何保忠要走了,她多嘴问了句太子爷在不在,她想去谢恩。

    何保忠揣着手,笑得像个弥勒佛“太子爷去乾清宫请安了,早嘱咐奴才跟格格说一声,您收着就是,不必谢恩。”

    程婉蕴就在心里祈祷,康师傅别是把太子叫去训的。

    其实她一直都觉着康熙和太子之间门的关系有点别捏,但具体又说不上来。人都说天家没有真正的亲情,父子关系夹在君臣体系里,别扭似乎也是常理。

    但她总有一种康熙想效仿朱重八和朱标的父子关系,结果画虎不成的感觉。

    首先,明清两朝是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其次呢,朱八八与马皇后伉俪情深,他那么多儿子不是马皇后生就是马皇后养的,后宫里的嫔妃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康师傅么皇贵妃、贵妃、四妃不说,还有一堆八旗勋贵出身的嫔、贵人,这背后真不知有多少利益纠葛。

    最最重要的一点,人家朱标自小有妈,太子没有。

    如果赫舍里皇后还在,太子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难了,程婉蕴叹息。

    也不知是不是程婉蕴的祈祷灵验,康熙这回还真不是叫胤礽来听训的。他是个控制欲很强的君王,对江山、臣工乃至自己的儿子,他都有极强的掌控欲。

    所以他听完梁九功回禀了今天上书房的“分饼”事件,便感到很是欣慰。

    他把人叫来,自然要对太子勉励几句。

    胤礽收到旨意的时候才刚进毓庆宫的门,他又连忙换了衣裳,忙乱之际还想起李德全来上书房盯梢的时候,曾悄悄向他透露了康熙正为了葛尓丹的军报生气,和大臣们从早到晚议事连点心都没用。

    他就让膳房再烙几只卷饼一并送到乾清宫去。

    到了宫门口,膳房太监追上了他,胤礽便自己接过食盒。

    康熙正站在宽大的金丝楠木桌案后头,他穿一身明黄龙纹纳纱龙袍,箭袖挽到小臂,悬臂提笔写完一幅字,抬头见胤礽拎着食盒过来,含笑道“什么好东西还叫你亲自拿着。”

    “皇阿玛瞧了就知道。”胤礽走上前打千请安。

    康熙虚虚一抬手让他起来,又让太监把桌上的笔墨收下去,他鼻子灵,胤礽走到跟前他就闻到了味道,等掀开食盒盖子一瞧,盘子里果然盛着三只还热乎的烙饼。

    “儿子听说您忙得点心和晚膳都没用,”胤礽把盘子端出来,“皇阿玛,儿子斗胆说一句,就是再有什么天大的事儿,您也不该拿身子玩笑。”

    康熙一怔,旋即哈哈大笑“你这话和你皇祖母说得一模一样。”

    他正巧下半晌才被皇太后派来的老嬷嬷说了一顿,但他非但没有为此生气,还特别愿意听老嬷嬷学皇太后说些唠叨但关切的话。

    如今太子也这么说,让他心底更熨帖。

    胤礽也笑了“您不听儿子的,总该听皇祖母的吧如今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您好歹赏脸尝尝,儿子和兄弟几个都觉得好,简单又方便。”

    康熙是俭朴之人,他忙起来不爱折腾,一般御膳房预备了什么随便垫两口就得了,平日里也不会特意琢磨吃食,毕竟御膳房的规矩是他定的,成例他都知道,这种小节他自然不会特意关注。

    这会儿,用筷子夹起一个饼看了看,又尝了一口,便也点头“吃这个比吃糕子强,梁九功,以后都叫他们进这个,三两口吃一个,也不耽误事儿。”

    这东西可比做那些糕点容易。

    梁九功忙躬身答应。

    胤礽见康熙进得香,便也放了心。

    他带来乾清宫的卷饼和他自个吃的口味不一样,康熙喜欢吃牛羊肉,因此带来的内馅是酱好的牛肉饼,里头多夹了两块黄瓜,刷的也是甜面酱。

    胤礽是昨天听完了阿婉一番“亲情血脉也需经营”的说辞才决心改变的。

    夜里,阿婉几乎是一沾枕头就着,他闭了眼睛却在自省,他平日里对皇阿玛似乎也关怀不够,皇阿玛事事拘着他,却也是对他大小事情都上心的缘故。

    这宫里旁人就罢了,唯有他自小就养在康熙跟前,从小到大,除了康熙,他身边亲近的人几乎都是些奴才,他本就该比旁人更多关心皇阿玛才是。

    可惜往常他没有从这一层去想过,若是皇阿玛哪天多夸了大哥、其他弟弟几句,有些时候,他心里也会忍不住有些不平。

    因为皇阿玛对他是责多夸少的。

    甚至小时候,他还会诚惶诚恐地以为,康熙其实不喜欢他。

    他以前就听过很多风言风语,他出生的时候朝堂上很难,汉臣的心康熙还没收拢到一起,残明势力散落各地,南边三藩又乱了起来,甚至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起义,反清复明在当时并不局限于白莲教,在民间门真是闹得沸沸扬扬。

    他就听太监偷偷议论说,立他为太子,不过是权衡利弊下的无奈之举罢了。皇阿玛并谈不上多喜欢他这个儿子,说他武不如大阿哥,文不如三阿哥,他只是命好,恰好投在赫舍里皇后肚子里,又恰好在那时候出生了,为了稳定朝纲,还要笼络那些汉人士大夫才立的嫡子。

    小时候,他为了这些话不知难过了多久。

    而仿佛为了印证这些传言似的,康熙对他越发严厉起来。

    如今想起来,哪个不要命的奴才敢到主子耳边传这种话一定是别人故意安排说给他听的,当初他被立为太子,也一定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

    胤礽如今是越来越看得明白,阿婉说得没错,他根本没必要和大阿哥或者其他人去争这些长短,他只要真心实意对皇阿玛好,把太子这个责任尽到就是了。

    他首先是儿子,其次才是太子。

    如果总因为顾念君君臣臣而远了皇阿玛,才是真的傻没瞧见皇阿玛受了皇祖母的训斥,反而更高兴了么他一点也不觉着皇祖母的手伸太长了,也不觉着皇祖母为什么耳目这般灵通能知道乾清宫的事情,可见他是将父子放在君臣前头的

    他以前就是把自己逼得太紧了,才会生出那么多愁绪来。

    就该和阿婉一样心宽些。

    哪有不出错的完人,如果真是这样的人,岂非更让人放心不下

    大哥那么多毛病,但皇阿玛哪回木兰秋围、南巡不带着他去的反倒是他自己,回回都是留守京师的那一个,虽然也有储君守国的道理,但未尝没有别的原因。

    太子心态一变,连带着整个毓庆宫给人的感官都不同了。

    往常毓庆宫的太监和宫女在外头别说狐假虎威了,就是寻常拌嘴惹事都不敢,因为哪怕是奴才犯事,再小的事,也会有人暗中推波助澜把事儿闹大,再把屎盆子结结实实扣到太子头上。太子爷是主子,不会伤筋动骨,对于他们这些奴才来说,却是拿命来偿了。所以毓庆宫的人往往都谨小慎微,生怕出一点错就脑袋搬家,但现在太子爷手松了、嘴软了,管事罚下来也跟着轻了,大家都是当奴才的,主子都不生气,他们跟下面较什么劲

    胤礽往常也是早晚都去乾清宫请安,但每次去都觉着芒针刺背,生怕说错做错又被拿来教训一顿,所以都是略说几句话就走了。如今,康熙若是得空,他便陪着一起用点心,或者一块儿下棋,若是康熙忙起来顾不上他,他就帮着康熙收拾批过的折子。

    收拾折子也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儿。

    奏折也不是批过就得了的,还得按照日子、省份、事项等分门别类,没什么大事的请安折、谢恩折、贺折归一类,内政、军报归一类,普通的奏事折归一类。

    那些批完的折子大多都要发还给上奏人,分好以后装在筐子里,太监们就会抬出去。但一些康熙认为重要或是还需要斟酌的折子就会被留在宫中,叫“留中”,胤礽帮着整理的便是这部分的折子。

    这是恩典,也是身为储君的特权,至今也只有他能碰康熙的书桌。

    这样特别恩待,他以前竟然一直怀疑皇阿玛不喜欢他。

    胤礽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康熙从前头回来,就见他屋子里多了几个又宽又大的木头盒子,每个木头盒子上还贴着“康熙二十六年奏事折壹”、“康熙二十七年请安折贰”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