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家要吃肉 作品

第1291章 黎明初现

贺秀莲紧紧地将杂志抱在怀里,仿佛抱着最珍贵的宝物,用力的点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下来,那是喜悦、自豪与幸福的泪水。

贺家湾因为这小小的三本杂志,再次陷入了巨大的轰动。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地传遍了柳河镇,甚至传到了县里。

公社办公室那本被精心装裱在玻璃框的《魔都文艺》,简直成了最热门的“景点”,每天都有十里八乡的人特意跑来看稀奇,听识字的干部或者知青念上几段。

然而让大家都未曾预料到的是,《少年犯》引发的轰动,早已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小小的贺家湾甚至是整个晋西,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蔓延。

魔都,《魔都文艺》编辑部。主编钟望阳的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信件几乎将他淹没。电话铃声更是此起彼伏,这些天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编辑们个个忙的脚不沾地,脸上却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激动。

“钟主编!邮局又送来两麻袋的读者来信,全是关于《少年犯》的!”年轻编辑小陈气喘吁吁的报告,脸上是难以置信的亢奋。

“钟老!上影厂的同志想约见你,询问一下《少年犯》影视改编的可能性!”

“钟主编!各大新华书店都在催问加印,首印50万册,不到一周时间就告罄了,印刷厂那边现在已经在三班倒了!”

钟望阳站在窗边,望着楼下巨鹿路上比以往更加拥挤的人流,很多都是闻讯赶来买杂志的读者,听着身后嘈杂却充满生机的汇报,一向沉稳的他,此刻也难掩激动,手指微微颤抖。

50万册!一周售罄!还在疯狂加印!这个数字在文学期刊普遍复刊不久,尚在摸索的1977年年末,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是爆炸性的成功!

《少年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沉寂已久的华夏文坛轰然作响!它引发的讨论是全方位、深层次的。

首先是题材的突破性,如此直接深入地描写少年犯罪和少管所生活,在“伤痕文学”尚未形成明确概念的初期,其大胆和真实令人震惊!它彻底撕开了一个被刻意忽视或者简单化处理的伤口。

其次是人物的震撼力,方刚、萧佛、沈金明、暴连星……这些失足少年不再是符号化的“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迷茫、有痛苦、也有微弱光点的复杂个体。

冯志学这个“燃灯者”般的管教干部形象,更是颠覆了人们对“管教”的刻板印象,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人性光辉。

再次是思想的深度,作品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控诉和煽情,而是深刻剖析了社会、家庭、教育等多重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合力”,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救赎”与“希望”的主题,呼唤理解、关怀和改造的力量。这种深度,在当时的作品中极其罕见。

最后是这部作品的文学魅力,叶晨用他扎实的笔力、细腻的心理刻画、真实的环境描写和富有张力的情节,让这部作品不仅思想深刻,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全国的报纸、广播纷纷报道和评论这部横空出世的作品,赞誉者称其为“新时期文学的报春鸟”、“直面现实的勇气之作”、“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的杰作”,赞扬《魔都文艺》的胆识和眼光,没有让这部作品变成沧海遗珠。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质疑和批评的声音,毕竟不论是什么时代,都不缺那些杠精的存在。某些人认为这部作品“暴露阴暗面”、“基调不够昂扬”、“对犯罪少年过于同情”等等。但这些声音,反而更加剧了讨论的热度。

最直接的效果是,《魔都文艺》的声望瞬间达到了顶点!复刊首期便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让无数同行侧目和艳羡,主编钟望阳的名字也和《少年犯》、和作者叶晨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更重要的是,《少年犯》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冰面的巨石,彻底打破了文学期刊复刊初期普遍谨慎、保守,多以刊登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为主的局面。

它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小说,尤其是直面现实,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小说,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读者们渴望看到这样的作品!

《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这些重量级的文学期刊紧随其后,纷纷调整自己的选稿策略,开始在版面上显著位置推出重磅小说。

一场以“伤痕”和“反思”为基调,但题材和风格日益多元化的小说创作热潮,在《少年犯》的引领下,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序幕!华夏当代文学的新时期,由此真正进入了加速道。

而在黄土高原的腹地,贺家湾那间点着煤油灯的土坯房里,叶辰放下了一封钟望阳寄来的、充满了激动与祝贺的长信。

信里详细描述了《少年犯》引发的巨大轰动,惊人的发行量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赞誉。钟望阳在信末再次激动地写道:“小叶!你开创了一个先河!《魔都文艺》和你,都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历史会记住这一刻!”

叶晨将信递给身旁的妻子,贺秀莲借着灯光,一字一句地读着,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到喜悦,再到无与伦比的自豪。她放下信,看着丈夫在灯光下轮廓分明的侧脸,眼中充满了崇拜与爱恋。

“晨哥,你真了不起!”贺秀莲轻声说道,语气无比真诚。

叶辰握住妻子的手,微微一笑,目光却投向了窗外深邃的夜空。星光闪烁,如同无数双注视着这个时代变迁的眼睛。

《少年犯》的轰动,是叶晨计划中的重要一步不假,但却绝非终点。因为他知道更大的历史浪潮即将拍案而来,恢复高考的钟声即将在不久之后响彻神州大地,而他已经做好了和心爱妻子并肩迎接这场命运之战的准备……

……………………………………

一九七七年年十一月十九日清晨,贺家湾还笼罩在初冬的晨雾中,但公社小学那几间充当考场的土坯房外,已经聚集了神色各异的考生。

他们中有稚气未脱的本地青年,有风尘仆仆赶来的其他村落的知青,更多的是像叶晨这样扎根多年的老知青,只不过大多数人眼神里都混杂着紧张、期盼和一丝茫然。

叶晨和贺秀莲并肩站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平静。四年的挑灯夜读,无数个煤油灯下与公式、古文、政论相伴的夜晚,早已将知识刻进了骨髓里,充足的准备给了他们强大的信心支撑。

贺秀莲的手心里虽然微微有些汗,但那更多的是一种尘埃落定的激动。准备了这么久,终于要迎来这最终的检验。

她侧目看向丈夫,叶晨的脸上依旧是那副风轻云淡的神情,仿佛即将走进的不是决定命运的考场,而是去田间巡视一番。这份沉稳,无形中也抚平了她心中最后一丝细微的紧张。

“晨哥,我们进去吧。”随着铃声响起,贺秀莲轻声说道。

“嗯,照常发挥就好。”叶晨轻轻点头,握了握妻子的手,传递着无声的力量。

考场内氛围肃穆,油印的试卷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监考员神色严肃地宣读着考场纪律。随着开考的哨声响起,笔尖划过粗糙纸张的沙沙声,瞬间变成了主旋律。

叶晨光可是名副其实的高考钉子户,参加过的高考没有十次,也有八次了,一颗大心脏早就被千锤百炼。无论是审题、落笔都行云流水,思维清晰的如同在梳理早已烂熟于胸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