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八零后 作品

第124章 老板的招牌,如此响当当(2/5)(第2页)

 邹宁觉着新鲜之余,又觉着奇怪。

 咱就一路边的小门面,有必要花那么多钱装空调么?

 不过等见到登门洽谈的客户,邹宁恍然大悟。

 原来公司的客户大都非富即贵,最起码也是在上海买得起新房的。

 面对这样的客户,满头大汗地谈业务,还谈什么客户体验?

 一想到这里,邹宁忽然发现,这个年轻老板不一样啊。

 起码绝对不是外地来的那种土老帽。

 他甚至能精准地拿捏住上海小市民的那点私心和偏爱。

 这不,空调一装好,打开。

 公司里顿时人满为患。

 不管是真来谈装修的,还是假来谈装修的,起码给人营造了一个火爆的现象。

 连带着就会对腾达建筑这个公司形成良性记忆。

 只是,这可忙坏了她和范冰冰俩人。

 忙着端茶倒水的。

 忙里偷闲间,邹宁还忍不住问:“冰冰,这么多客户,有几个是真的要装修的?”

 范冰冰随口道:“应该不少!你不知道,老板的招牌,在这一带可响亮了!”

 邹宁半信半疑,但她没反驳。

 作为新人,要多做少说。

 这一点,她时刻谨记着。

 直到听见吴远在办公室叫她,连忙拿着油印好的合同敲门进去。

 然后就亲眼见证着,自家老板和这位浑身贵气的温女士,轻描澹写地签下了一单5万块装修合同。

 什么样的装修方案居然要花5万块?

 照着金碧辉煌的皇宫打造的么?

 万般不解之余,邹宁开始相信‘老板的招牌,在这一带可响亮’的事实。

 等到俩人签完,邹宁懵懵懂懂地拿着合同个归档。

 脑海里小学数学的记忆,开始疯狂攻击。

 一单5万块。

 就打一天成一单来算,一个月就是150万。

 一年就是1800万。

 天哪。

 这是一家占地四十来个平面的小公司,外加十来个外乡打工人所能支撑起来的业绩么?

 但不管答桉是什么,邹宁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起,这家自己误打误撞进入的公司。

 它绝对已经超过了一块跳板的价值,一块从家里独立出来的跳板。

 也许好好干的话,甚至有可能成为职业生涯中,浓笔重彩的一笔?

 其实账不能像邹宁这么算。

 温女士这种大客户单子,是公司开业以来唯一的一笔。

 包括黄琦雅的装修桉例在内。

 而且每天一笔,也超过了公司的承接能力。

 不过邹宁对于公司前景的估计,却没有错。

 是以,她的改变和决定,依旧是正确的。

 7月16日,正赶上星期日,三伏天。

 路上多走一分钟,都是受罪。

 开着空调的腾达公司,立刻成了避暑胜地。

 加上周日回黄家巷小区的房主本来就多,躲进来避避暑,顺便就把装修合同给签了。

 吴远也是万万没想到。

 装修合同从最初零星的十来单,转眼增至二十来单。

 已经超过公司目前装修队能承接的上限了。

 让他们排队等着装修?

 那不可能!

 谁家好不容易斥巨资买的房子,不是为了尽快从三世乃至四世同堂的老房子里搬出来?

 等?等不了!